7月19日至20日,以“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工作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暨第十届社会工作研究生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主办、我校承办、美亚联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来自全国189所高校的50余名教师与450余名学生齐聚一堂,共赴这场学术盛宴。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复旦大学顾东辉教授主持。

我校副校长卢波,协会理事长、北京大学马凤芝教授分别致辞。卢波向远道而来的协会领导、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及社工学子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事业和川外发展的领导、同仁致以诚挚感谢。他讲到。“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暨研究生论坛”是我国社会工作领域最具影响力、最高水平的学生学术盛会,是学子展示交流、学术训练、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学科发展的关键平台。他介绍了川外建校75年的发展历程和办学成就,并强调,川外重视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社会工作学科作为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学科,依托社会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发挥“外语+”优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专业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形成鲜明特色,拥有丰富学科专业平台,取得显著成绩。卢波副校长表达了他对本次论坛的期待,期待专家学者分享见解,学子交流碰撞,共同探讨社会工作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他表示,川外将精心做好组织服务工作,营造良好学术交流环境,确保论坛圆满成功。

马凤芝在致辞中向为论坛顺利筹备付出努力的四川外国语大学及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师生表达感谢,对远道而来的与会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她强调,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与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为社会工作赋予了全新使命,这要求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推动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面对社会结构转型与新技术带来的挑战,社会工作教育需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国家战略,着力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她特别肯定了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及涉外服务中的突出贡献,鼓励与会学生在交流中提升专业能力,成长为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栋梁之才。

开幕式后,论坛进入大会发言环节。发言共分为五个阶段,上午两个阶段、下午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由一名学生担任主持人,五位学生作主题分享,同时每阶段有两名专家进行点评。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树强教授,协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童敏教授,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刘能教授,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秘书长邹学银教授,协会副秘书长、云南大学高万红教授,协会副秘书长、南开大学吴帆教授,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黄晨熹教授,南开大学郑广怀教授,天津理工大学徐丽敏教授,我校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童峰教授等10名专家对25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点评。7月20日,15个分论坛在培英楼同步举行,390位同学围绕“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公益慈善、乡村振兴、人民信访和建议征集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以及我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学理化探索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等11个议题展开深入探讨。现场交流热烈,同学们既勇于表达观点,又虚心听取意见,在思想碰撞中深化问题意识,展现了开放而富有建设性的学术氛围。
7月20日下午,论坛闭幕式由协会副理事长、贵州大学庄勇教授主持。

顾东辉介绍了本次论坛的参赛情况和论文评选标准,随后公布获奖名单。本次论坛共有416篇论文发言代表参会,经严格评选,7篇论文获一等奖,52篇获二等奖,149篇获三等奖。马凤芝,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范明林教授,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树强教授,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梁玉成教授,我校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院长王伟、党总支书记陈功和我校科研处处长林移刚分别为获奖同学颁奖并合影留念。

马凤芝为我校颁发感谢证书。王伟代表承办单位发言,向所有参与和支持论坛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并指出论坛不仅为全国社会工作领域的学子搭建了交流平台,更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对推动社会工作专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最后祝愿师生们在未来的学术征途上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王伟将论坛承办交接旗交还给协会理事长马凤芝,马凤芝随后将交接旗传递给下一届论坛承办单位代表——武汉科技大学法学与经济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彭晓峰,第十八届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暨第十一届社会工作研究生论坛将在湖北武汉举办。彭晓峰代表下届承办单位表示,将以热情周到的服务、严谨高效的会务安排,打造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会。顾东辉在总结发言中,他对与会师生、承办单位和支持单位表示感谢,向获奖同学表示祝贺。他认为,本次论坛参会人数众多、分享内容丰富、成长方式多元,并表达了对未来论坛的殷切期待。
最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领导及参会嘉宾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们颁发证书。

此次论坛,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获得了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的历史最优成绩,有效提升了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在全国的影响力,有力促进了我校社会工作学科发展。
来源: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