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下午,学校召开“课程思政”工作座谈会。党委书记明国辉、校长李克勇、党委副书记张艳、副校长祝朝伟以及有关单位负责人,各教学院系分管教学工作的行政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代表和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张艳主持。

张艳主持会议
7位教师代表围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德语系张丽阐述了自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建议在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改进。
翻译学院罗玉婧展示了翻译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做法,认为应将互联网这一新元素融合到原有的单一模式中。
英语学院马平介绍了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学习与自我发展和民族复兴联系起来。
中文系王琥谈了“创新创业导论”课程思政“135”模式的实践体会,强调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于一体的课程育人目标。
国际商学院徐新鹏展示了立足管理学的思政课堂,提出“课程思政”应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实现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
国际关系学院黄慧对《时政类报刊阅读》“课程思政”进行了反思,强调重视学生出自本心的爱国情怀,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实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效果。
社会学系穆莉萍围绕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社会政策课程介绍了社会学系的实践活动,认为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内容,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立正向的认知,实现行为的转化。

教师们分享交流经验
祝朝伟结合教师代表的交流发言谈了自己的感受,以及学校下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思路。他指出,推进“课程思政”,应当遵循教学规律,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学改革,明确教改方向;明确主辅渠道,促进协同育人。他表示,“课程思政”是一项综合改革,涉及到实施平台、实施载体、评价指标、长效机制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大家共同探索与努力。

祝朝伟交流发言

李克勇交流发言
李克勇肯定了老师们致力于“课程思政”实践,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作出的努力。他指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院系要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思考,将育人的价值导向深入到各门课程中。

明国辉讲话
明国辉在讲话中指出,本次座谈会是一个交流会,也是一次集体调研会,将各院系领导、各专业教师代表聚在一起,围绕“课程思政”工作,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由点成线再到面,形成共识,对于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他认为,不同专业如何做“课程思政”,重点是什么?切入口如何选?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应当差异化发展,针对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他强调,“课程思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与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四个自信”,在中外比较中培养家国情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指出,学校将会进一步研究“课程思政”工作,形成指导性意见,稳步推进。他讲到,“课程思政”虽然难,但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找到突破口和实施路径,坚持下去,就能产生好的效果,会有好的收获。

会议现场
张艳在总结会议时指出,做好“课程思政”工作,顶层设计是基础,领导重视是前提,教师推动是主体,改革试点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形成合力方能方兴未艾。她希望大家能够坚守责任,坚持育人,坚定不移,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图:摄影工作室 李颜晨曦
文:于丹丹、史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