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0日,我校新闻传播学院“国传引航·‘瞳’行无碍”基层服务实践团深入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开展“国际传声览沃土,无碍瞳行触视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名新传学子和国际友人,在6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专业之力架设文化桥梁,以赤诚之心服务基层群众,在土家山乡书写了一曲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交融的振兴乐章。

无碍同行:以声为眼点亮星光
夜幕下的恒合民族广场,一场“坝坝口述电影”正在上演。村民戴上眼罩,随“馨小青”助残青年志愿服务队口述员伍晨菲的讲述走进《奇迹·笨小孩》的世界——当景浩的汗水滴落电路板,老人悄然点头;当成功时刻来临,黑暗中掌声雷动。“你们的公益活动特别有意义,不仅让更多人关注视障群体,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都游客杨娟赞叹。
此前,实践团创新设计“盲杖体验”“信任行走”等互动,让村民感知视障群体生活。留学生覃月参演文艺汇演后感慨:“艺术是心灵的桥梁。”而口述影像的专业实践,正让这座桥梁跨越黑暗,传递奋斗精神与人性微光。

文化传承:让非遗在世界的注视中焕新
实践团以文化为媒,推动土家非遗走向国际舞台。在五星村土家族村情陈列室,赤道几内亚留学生覃月、苏丹留学生若邻轻抚手拍鼓,惊叹于鼓点中“大地的心跳”与非洲节庆旋律的共鸣。“不同的节奏,同样的热情!”若邻的感悟道出跨文化对话的真谛。
午后,国家级非遗摆手舞第十一代传承人谯乾树在恒合民族广场亲身授艺。“徒弟们”脚踏锣鼓重音,学跳“挖土撒种”“磨鹰展翅”,汗水中体会“活着的历史”。谯乾树望着年轻面孔动容:“有人学、有人爱,这根文脉就断不了!”从静态展陈到动态共舞,土家文化在国际视角下绽放出兼容并蓄的生命力。

数字赋能:跨越鸿沟的温度课堂
面对乡村“数字鸿沟”,实践团开出“暖心药方”。在恒合乡五星村,朝夕志愿协会分会正式成立,智能手机培训班迎来第28期课堂。62岁的李中英奶奶攥着旧手机颤抖:“五年没见深圳的孙子了……”播音专业志愿者杨振东蹲下身子用方言教学:“嬢嬢您想,按住说话就像村头喊人,松手就是等回音!”当屏幕弹出“收到”时,“祖孙俩”的皱纹盛满笑意。
两小时内,43位老人学会视频通话、防诈骗等技能。正如带队老师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郭健所说:“我们做的不是‘一阵风’公益!”据悉,协会自2020年成立以来,557人次志愿者助力756位老人跨越数字壁垒,让技术暖流润泽山乡。

专业深耕:从乡土沃土到世界舞台
从赋能基层宣传到推开国际视窗,川外师生以专业智慧播种希望。实践团师生发挥国传优势,摄影教师阮藐藐讲授手机新闻摄影,媒介实务中心主任杨清波副教授组建“宣传资源群”,为村干部注入传播新动能;留学生和新传学子带土家族娃娃“云游”非洲雨林、学阿拉伯语告白中国,法国埃菲尔铁塔引发欢呼,“传统发辫”中文化认同与国际视野悄然生根;在鹿鸣书院,国传学子吴润秋手抚多语种《诗经》手册,表示自己要写篇双语报道。“恒合乡用书院串联起传统与现代、乡村与世界,这样的实践值得被更多国家看到。”


产业赋能:山水之间的致富诗篇
郁郁葱葱的白茶种植基地中,74岁的蒲云英奶奶挥锄除草,笑谈变迁:“种白茶后,日子踏实了!”留学生若邻接过锄头体验劳作,在泥土清香中感慨:“土地的温度带来纯粹的幸福。”据悉,白茶产业是近些年恒合乡新兴的支柱产业,从过去的分散种植到如今的包产到户,不仅让劳作强度减轻了,收入也更有保障。这片承载村民期盼的绿叶,正从恒合的青山走向万家餐桌。

次日,在鄂渝交界的枫香园,实践团偶遇川外85级俄语校友董办。听闻留学生用语言架设文化桥梁,老学长连赞:“专业与实地结合,方显川外本色!”若邻在此更深刻体会“语言是桥梁”的意义——省界两侧的风土交融,正是恒合文旅发展的独特底色。
在乡土深处书写青春答案
三天行程,青年学子以专业为笔、热忱为墨:无障碍口述让电影可“听”,智能手机课让亲情可“触”,鹿鸣书院让诗经可“译”,非遗摆手舞让文化可“视”。当土家阿婆通过视频见到远方重孙,当非洲发辫编上土家女孩的发梢,当多语种诵读声回荡青山——实践团用行动诠释了“国传引航”的深意:让中国乡村的故事被世界听见,让所有群体共享时代发展的温度。今日恒合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更广阔的土地生长为参天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