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传播论坛大会主题发言聚焦现代传播体系建设

发布日期:2015-11-16 来源: 点击量:[ ]

【字体: 】【 打印此文

11月13日下午2点,我校宏文楼国际报告厅,2015中国传播论坛暨全国外语类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进入主题发言环节,13位来自新闻传播学界、业界的专业人士作了精彩的大会发言。
大会发言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发言历时近两个半小时,由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主持。来自业界的7位代表陈述了自己观点。

胡正荣主持第一阶段大会发言
中国交建党委工作部部长杜胜熙以“‘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需要中国媒体的鼎力相助”为主题,强调国企与媒体合作和国内媒体获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

杜胜熙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针对改善国家形象提出三点建议:改变国家媒体的国际传播方式、提高国内媒体的公信力、改善中国媒体的整体形象。

唐润华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传播研究室主任于运全总结了对外话语体系现有特点:缺乏自信、创新能力不强、缺少国际话语权、缺乏全球视野和国际表达,强调“智库”这一词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于运全
中国青年报经济部主任潘圆则主张,央企进行宣传时要讲好中国故事,从细微的人物和实践中改变人们对央企以前的看法。

潘圆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斯瓦西里语部主任韩梅分析了我国对非洲传播的一些障碍,并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对非传播的优势和特点作了介绍。

韩梅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影视处处长陈言卿从媒体生态演变与国企宣传困境、人际传播时代传播应考虑受众体验、视觉传播发展趋势等三方面,分析了国企宣传的策略转变。

陈言卿
中国石化宣传工作部海外传播主管谢丹平则从中石化的概况、传播实践以及对传播的未来展望等角度,阐述国企要用好新媒体,与海外公众直接沟通的观点。

谢丹平
在点评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章晓英教授从企业宣传、国际传播、文化传播三点入题,分别对杜胜熙、唐润华和于运全谈到的问题,作了回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杨魁教授则针对后4 位发言作了点评,指出在国际传播特别是对非传播中,学界和业界应相互帮助,解决对外传播的障碍问题。

章晓英

杨魁
大会发言第二阶段由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耘教授主持。6位学界专家就对外传播、国内传播、国际传播的秩序认知、传播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等问题作了发言。

龙耘主持第二阶段大会发言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指出,应当在变化中重新认识华人及华人媒体。现今不同立场的媒体也呈相依的状态,“合”的趋势尤为明显。

程曼丽
中国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星提出国际传播的秩序认知问题,并结合重庆的优势,分析了重庆的年轻学子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

陈卫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姜飞谈到中国传播研究的转向问题,概括出当前研究重点由传播效果转向传播文化,关注对象由媒体转向媒介、信息转向讯息和数据,新媒体使传播学得到更广泛和深层关注等特点。

姜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钟新教授以一个问题什么因素影响中国好感度的波动开始发言,展示了2005年至今中国在国际上的好感度调查数据,强调国际传播对国家形象的重要影响。

钟新
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段鹏教授则指出,市场传播力度不足、用户数据反馈不足、电视实际需求不高、用户欲望不足是有线电视传播的几个主要问题,并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提供了相应对策。

段鹏
最后,我校林克勤教授梳理了认知传播学领域现有研究成果,并描述了认知传播学科的发展前景,强调我校将在认知传播学研究领域努力开拓,为我国传播学研究贡献力量

林克勤
唐润华和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刘行芳作点评。他们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播学应该更加注意平衡,协调国内外情况,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要求,使中国媒体传播更加有话语权和公信力

刘行芳
文:新传通讯社记者 梁文屹李玉雨李雍佳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联系电话:023-65385238
版权所有@四川外国语大学 渝ICP备12001534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177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