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四川外国语大学新时代外语院校人才培养高层论坛举行

发布日期:2020-10-26 来源: 点击量:[ ]

【字体: 】【 打印此文

10月24日,四川外国语大学七十周年校庆分论坛——新时代外语院校人才培养高层论坛在西区立德楼C117开幕。我校副校长祝朝伟以及来自全国二十所高校的教务处、院系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王伟主持。

会议现场

祝朝伟教授代表学校致辞。他代表学校党政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本次“新时代”论坛新在政策、经济、教育、科技、新文科背景五个方面。新时代给外语教育和外语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不断加快理论体系创新、深化专业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他表明本次论坛不仅是庆祝四川外国语大学建校70周年,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共同探讨如何化危为机、因势利变,更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路径、新方法和新模式。最后他希望各位专家激发思想、交流经验、畅所欲言,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祝朝伟致辞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李莉文发言。她首先介绍了北外“双语培养”、“外语+非外语”、“双语+非外语”三种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随后,她介绍了北外在课程思政上的探索,包括建立全链条式课程集群、寓价值引领于外语教育、培养外语人才的科学思维、全面提升外语教师思政素养。未来,北外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课程思政的建设,旨在将学生从学习者培养为中西文化的传递者、讲述者、引领者,将思政课和专业课深度融合,充分体现人文性、高阶性和挑战度。  

李莉文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姜智彬发言。他指出在专业课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专业课程和思政同向同行,是新时代教育行业的任务。高校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构建全程、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上外提出了“多语种+”的概念,通过拓展国别区域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课程思政体系,达到了“多语种+”外语人才的培养成效。

姜智彬发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务处处长杨晓辉发言。她以创新班为切入点,介绍了广外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为契合新时代国家对高层次国际人才的需求,广外开设国际组织创新班、设立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本科专业、启动“亚洲校园”计划、创建国际组织人才育人环境和实习实践平台。她表示目前人才培养仍然存在国际组织实习机会偏少、国际组织教师匮乏、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课程和教材资源不足的问题。未来广外将继续创新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组织师资队伍建设和拓宽国际组织合作渠道。

杨晓辉发言

北京语言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瑞烽发言。他介绍了北语新文科建设的基础——翻译本地化的技术实验班和语言学专业。在此基础上,北语成立联合国及国际组织拔尖人才实验班、语言智能与技术拔尖人才实验班、智能金融专业拔尖人才实验班、卓越汉语教师拔尖人才实验班,实行 “旋转门”、荣誉课程、导师制的培养机制。今后,北语将继续优化拔尖人才实验班培养方案、继续新设实验班、成立北语书院并下设校级拔尖实验班。

王瑞烽发言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教学科研处处长陈春华发言。他从新文科、学科融合、人才培养三个方面介绍了学科融合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作为一所军事类院校,学校形成了国防语言与军事特色的学科群,现有学科方向包括语言与教学研究、文学与文化研究、翻译、国别区域研究、语言信息智能处理等多个方向。学校以语言为基础、以军事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实现各学科交叉融合。现已形成以课程设置、前沿科技系列讲座、语言实践、岗位实践、毕业设计为抓手的语言、军事和技术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陈春华发言

天津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建喜发言。她表示天外正着力推动本科教育卓越计划暨新文科特色建设工程。在工作思路上坚持需求导向,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统筹管理本科专业设置;坚持标准导向,严格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坚持特色导向,实行“外语+”“+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天外将继续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实施天外本科教育卓越计划暨新文科特色建设工程为抓手,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推进实践育人体系建设。

刘建喜发言

大连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张国强发言。他表示外语院校课程的建设是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是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规模线上教学的有益经验。在此背景下,课程建设应该围绕课程思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开展。目前,大外正在积极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培育和建设五类省级和国家级的一流课程、推动校级特色和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完善课程建设相关管理制度、创新课程管理机制。

张国强发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务处处长曲鑫发言。她首先介绍了学校建校以来的传承与发展。北二外依据国家需求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准对标、强特色”为宗旨实现新时代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她表示学校正在进行从单一语言工具教育到多元语言能力教育、从提升学生语言水平到构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从传统教学方式到智慧教学模式、从培养复语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到孵化服务国家战略特色人才的新型外国语大学的升级发展与转型。通过完善修订《2016版本科生培养方案》《2020版本科生培养方案》服务国家战略,实现内涵发展。

曲鑫发言

外交学院教务处处长石毅发言。她指出,外交学院是 “中国外交官的摇篮”,办学宗旨是服务中国外交事业,旨在培养爱祖国、知世界、通专业、精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外交学院在高端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上,坚持巩固现有与适度发展相结合、兴趣培养与学位培养相结合、全面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重点建设外交翻译专训班、复语国际人才班、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实验班、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全球经济治理人才实验班。目前已取得卓越成效。

石毅发言

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张世红教授发言。他着重介绍了国际关系学院在公共外语教学上进行的改革。第一是统一思想,统筹协调推进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第二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助力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实现课程改革内涵式提升;第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复合型国际化优秀人才;第四是部门间协同推进,全力保障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他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学校将结合国际关系、国家安全、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特色,着重培养具有国际安全视野和国家安全意识的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类型,继续做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工作。

 张世红发言

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开宇发言。他指出了外语人才培养上存在的同质化严重、低水平普遍、附加值偏弱、国际化欠缺和匹配度低的问题。他表示,面对经济贸易、文化传播、对外交流、技术革新、全球治理等新课题、新形势,外语高校必须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此背景下,西外也开始探索“双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从顶层设计突出“双外语+专业”特色机制;推进定制化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四个一百”牵引“四维能力”;培养模式不断识变、求变、创新。他表示,学校将不断探索和完善培养方案,以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为引领,持续推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李开宇发言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欣发言。她表示,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应该主动创新外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川大以专业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一中心+五平台为目标开展外语类专业建设。学校外语学院设置 “跨学科-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波兰语专业还建设了“双语种+”的培养模式;设立“四川大学+国外大学”工作站,建立一对一的中国导师和国外导师交流关系,加强中国视野和中国观点的对外传播。她指出,外语类专业应该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在新文科发展的背景下,提高站位,多途径、全方位地推动专业发展。

   

王欣发言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彭静发言。她从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十大共性出发,分析了当前一流本科教育面临的挑战。在重庆大学一流专业建设工作中,管理理念对标一流,深入调研和学习牛津大学的教育理念、学院制、导师制,形成坚守“大学之道”的共识;教师教学发展对标一流,推进牛津全球展望项目、辛辛那提项目、多种措施促进校院两级教师教学发展;人才培养对标一流,实施专业分流、学业导师制、班导师制。她表示学校将继续培养专业建设管理的人才、建设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外语教师、聚焦支撑新文科背景下课程设置所需要的研究、开展研究性教学满足《国标》《指南》的要求。

彭静发言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发言。他主要阐述了外语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改革。十八大以来,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他表示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是将课程思政贯穿每一门课程。需要积极转变教师观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中。西南大学目前正在进行青年教师的集中理论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课程思政,管理者、教师、行政后勤人员共同参与“三全”育人,真正将立德树人贯穿到课程思政中,让学生牢记在心里、践行于行动。

文旭发言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树森发言。他介绍了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云南大学在研究生培养类型调整的契机和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调整研究生培养模式。他指出了云南大学现在面临的本科生的考研率不高、“外语+”政策应该由谁主导的问题。目前,云南大学正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发展战略,努力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特色化发展。

刘树森发言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曹曦颖发言。她首先介绍了新文科建设对外语导师提出的五点新要求:一是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首要问题;二是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是要练就好扎实深厚的学术根底;四是要培养好创新融合的跨学科思维;五是要运用好科学与现代的教育模式。最后,她对外语导师队伍建设提出加强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外语导师的综合素养、优化遴选机制和师资配置、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四点建议。

曹曦颖发言

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副院长张家瑞发言。他介绍了西南财经大学基于学术英语写作一对一辅导的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建设。学校以研究生英语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写作教学问题为抓手,借鉴美国大学的“写作中心”运作模式,建设适合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学术英语写作中心。通过实施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推行“一对一”辅导模式、开展“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术英语展示大赛”、建立学术英语写作语料库、开展英语学术论文教材开发和论文写作活动、加强学术英语写作中心建设,积极推进新时期中国高校研究生外语教学改革。

张家瑞发言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成坚发言。她表示“双万计划”的推进、新文科的建设和《国标》《指南》的颁布要求外语院校必须着力于外语专业建设的质量提升问题。实现专业质量提升关键在于促进外语师资发展与职业素养提升。学校通过项目制设计、教材编写、课程建设、模式改革、课程思政,促进教师观念改变,引导教师自觉付诸教学实践。她表示只有提升外语师资素养,才能够真正高效完成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建设,最终服务于学校所期待的国际人才培养。

李成坚发言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冯智文发言。他从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实例出发,阐述了人工智能对外语教育的影响。他表示人工智能以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为主的个性化教育,逐步威胁到传统的高等外语院校的人才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将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师角色将从教导者转变为引领者、组织者、鼓励者和合作者,学校将完全以学生为中心来运行。他强调,人工智能的到来必将对翻译专业形成致命的冲击,因此未来外语院校需着力于学生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新读写能力、文本分析能力、文学翻译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冯智文发言

我校教务处处长严功军发言。他介绍了四川外国语大学“外语+”分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学校以优良办学传统和优质外语资源为基础,以“外语+”为理念,开展具有川外特色的分类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学校依据新时期人才需求构建“外语+”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出台重要文件给予政策支持;成立人才培养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构建体制机制;点面结合,确保改革落地;注重打造标志性成果,提升示范效应。他表示改革解决了学校办学定位、路径、特色重构问题;解决了新时期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问题;解决了学校新时期专业建设优化的问题;解决了新时期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理念和路径问题。目前,学校改革目标明确、办学水平稳步提升;专业建设稳步推进、办学成果不断涌现;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专业能力显著增强。

严功军发言

严功军表示本次论坛借川外七十周年校庆的契机,将全国外语院校和外语学院的领导汇聚一堂。各位领导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做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和交流,体现出“共同理念、多元路径、特色鲜明”的特征。本次论坛见证了“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国内外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成就,整合了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培养的诸多经验,凝聚了多方力量,对新时代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合影留念

   图/文:教务处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联系电话:023-65385238
版权所有@四川外国语大学 渝ICP备12001534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177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