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系举办《领事先生》创作与翻译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5-12-04 来源: 点击量:[ ]

【字体: 】【 打印此文

2015年11月24日下午,“《领事先生》创作与翻译” 研讨会在我校西区教学楼模拟联合国教室举行。研讨会由李克勇校长和法国驻成都领事馆总领事魏雅树共同主持。3位主讲嘉宾分别为lucien bobard的遗孀 anne-françoise leclere女士,lucien bodard生平展策划者guy de la chevalerie先生以及《领事先生》(monsieur le consul)的译者沈珂女士。我校法语系全体法语教师、研究生以及重庆其它高校的法语教师参加了研讨会。
anne-françoise leclere女士guy de la chevalerie先生分别对lucien dobard的生平和《领事先生》的创作过程做了介绍。两位嘉宾介绍了lucien dobard的生平:他出生在重庆,在重庆和成都度过了童年时代后回到法国念书。大学毕业后没有遵从家人的意愿当外交官,而是做了《法兰西晚报》记者,在中东、非洲等区域进行了大量报道,成为有名的记者。他60岁时在出版商的建议下开始了文学创作,第一本小说《领事先生》就获得了法国文学大奖。此后他又创作了自传体小说《领事之子》(le fils du consul)以他母亲为人物原型的纪实性小说《安娜·玛丽》(anne -marie),该作品获得1981年法国文学大奖——龚古尔文学奖。两位嘉宾还谈到,法国人亲切地将lucien dobard称为“中国人lulu”,因为无论他与谁谈话,谈论什么样的主题,都能很快把话题转入中国,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的热情。
沈珂女士对《领事之子》的翻译做了简要介绍。她就接受翻译任务的原委、如何进行译前准备工作(包括阅读《安娜·玛丽》的译本及lucien bodard相关资料的收集)、原文文本的阅读过程和文本特征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她指出,文本本身的文学性和历史性是翻译中遇到的较大困难。从艺术创作层面上来看,作品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创作,涉及大量心理描述;而文本本身的历史性主要体现在对生活、历史事件的呈现。她从语言和翻译合作两个层面阐述了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她指出,从语言层面上,文本中出现大量的名词性从句,翻译中需要从语言角度反复斟酌汉语文本受众的接受度;文中还有大量的通俗词汇,如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述难度不小,而在文体方面出现的问题更难解决。从合作层面上,她从如何保持文中的专有名词和写作风格的统一上进行了阐述,包括前期阅读,后期修改,两位译者相互阅读译文和进行讨论等方面阐述了遇到的困难。
随后,研讨会进入了问答环节。大家围绕lucien bodard的创作和中国情怀,以及《领事先生》在翻译上的分工、译者视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魏雅树总领事对研讨会进行了精彩点评。他表示,在阅读中要区分历史研究和小说,不能把小书当历史来读;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可以丰富民族语言和文化;学习中会遇到困难,首先要学会去“爱”,学会克服,学会自我提高。他还向在座师生们推荐了发掘国外文学作品的杂志《books》。

李克勇校长主持研讨会

魏雅树总领事在研讨会上发言

anne-françoise leclere女士介绍其丈夫的生平

法语系曹娅老师参与讨论

学生提问

与会者合影留念
/文:法语系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联系电话:023-65385238
版权所有@四川外国语大学 渝ICP备12001534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177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