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川外新闻
教育教学
学术动态
通知公告
采购信息
媒体聚焦
网上校史馆
影音川外
电子校报
认知语言学多名专家开展2015专场系列学术沙龙活动
发布日期:2015-11-17 来源: 点击量:[ ]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此文
】
2015年11月12日,认知语言学暨科研沙龙系列讲座在西区a2-1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以“
认知语言学前沿
”为主题,特邀嘉宾有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牛保义教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董洪川教授、王寅教授、熊沐清教授、王仁强教授、李小青教授、林克勤教授、周文德教授、
段玲琍
教授、姜孟教授、刘玉梅教授、赵永峰教授、刘兴兵博士、吴庸博士、王天翼博士等,另外有百余名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现场气氛活跃,学术氛围浓厚,堪称2015年一场认知语言学盛宴。
讲座伊始,王寅教授对在座
嘉宾以及众多研究生
和青年教师
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在阵阵掌声中
拉开了本次沙龙的序幕。
接着,董洪川副校长向各位专家的研究和付出表示感谢并致以真诚的问候。他充分肯定了川外认知研究团队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要回到大学的本真”,希望同学们能静心做学问。
副校长董洪川教授致辞
随后,牛保义教授给大家作了一场关于“英语情态动词
may
的情境植入功能研究”的讲座,
段玲琍
教授主持讲座。牛教授主要从引言、
may
的情境植入功能的理论思考、
may
的情境植入功能分析、结论四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演讲。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回顾了对英语情态动词的研究,并对“情境植入”进行了概念解释;第二部分为
may
的情境植入功能的理论思考,主要介绍了现实世界、情态现实世界以及认知语法的动态演变模型;第三部分为
may
的情境植入功能分析,主要分析了
may
的时间情境功能和认知情境功能;第四部分为结论部分,牛教授指出该研究不仅给情态动词的语义概念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技术路线,
还给它的认知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段玲琍
教授对牛保义教授的演讲做了精彩的点评。她指出,牛教授“以小见大”,以小问题做大学问,这种学术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牛保义教授作报告
段玲琍教授主持讲座
之后,王寅教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国际学术视野下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报告,
段玲琍
教授主持。王寅教授的讲解主要包括西哲第四转向、对话句法、认知语言学分支学科建设、结语四个板块。第一部分为西哲第四转向:人本精神、互为摇篮,他主要阐述了“人本观”的历史演变、隐喻认识论、图式范畴论、识解观、
sos
理解模型、事件域认知模型、概念整合论、剖析认知过程等理论,试图说明“现实—认知—语言”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为认知对话句法,主要回顾了对话理论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对话理论忽视对话客体的语言和主客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而认知句法学以揭示对话中的认知机制和话语功能为目的,则可弥补这一不足;第三部分为认知语言学分支学科建设,主要介绍了川外的认知研究团队,包括认知诗学、认知辞书学、认知传播学、认知音位学、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神经语言学、认知词汇学、认知句法学、认知修辞学等;第四部分为结语部分,王教授指出我们当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趋势,尽快走进时代前沿,融入国际学术前沿。他还提出了
21
世纪为师之道:劳己筋骨、苦己心智,以解放学生为己任,为我国外语教学事业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之后,
段
玲琍
教授对王寅教授的精彩演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她指出,王教授的学术胸怀和学士眼界令人敬佩,希望广大研究生能学习王教授这种做学问的精神。
王寅教授作报告
接着,文旭教授给大家做了一场关于“构式语用学”的专题报告,吴庸教授主持。首先,文教授从讲话者的语言能力入手,简单回顾了构式语法与语用学界面研究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了构式语法对语用学的启示作用。之后,从语法结构和构式语法的角度,通过习语和特殊结构的例子,指出单个词的意义是受整个句法结构影响的,句子意义不等于构成它的词汇意义的简单叠加。随后,由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话者在不同交际环境中用不同语法结构表达同一个观念?”引出信息结构ipc,并详细介绍了ipc在听话者接收信息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接着,以元语言否定为例进一步阐释了元语言结构,并提出“有些习语或结构受语境限制,而有些则不受限制”这一语言词汇现象。最后,他指出语法结构和语用学的结合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吴庸教授做了精彩总结,指出构式语用学是一定语境下的形、意结合体。
文旭教授作报告
吴庸博士主持讲座
然后,在吴庸教授介绍的介绍下,王仁强教授就“基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模型对现代汉语语料库词典标注的启示”做了报告。首先,王教授强调了范畴化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简单介绍了在语言加工中词类标注的重要作用。并以词语“自信”为例,通过对不同词典及同一词典的不同版本中该词词类标注的变化,结合该词在语料库中的词类标注情况,总结出cn语料库中存在的五类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双层词类范畴化模型。从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双层词类范畴化模型,并得出“词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确定词类属性”的结论。吴庸教授对王教授的精彩讲解做了总结,鼓励大家要向王教授学习这种善于抓住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仁强教授作报告
紧接着,周文德教授以“认知视角下的地名及地名用字”为主题做了报告,由王天翼博士主持。首先,周教授指出地名研究在传统研究中并不受重视,直到03年联合国决议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之后,才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重视及研究;周教授详细介绍了地名用字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并总结出:广义的地名用字指可以用于记录地理名称的汉字,而狭义的地名用字是指仅仅用于记录地名及地理称谓有关的文字;他提出可以从认知视角下合理解释不同地域用字差异的原因,并通过两对地名“坨”与“沱”、“塆”与“湾”在南北方使用上的差异做了解释。王天翼博士总结该报告是周教授研究古籍文献及现场实地考察的成果,凝聚了周教授多年的研究心血,周教授这种学术研究精神令人佩服。
周文德教授作报告
王天翼博士主持讲座
刘玉梅教授从认知的视角阐释了矛盾修辞法,由吴庸教授主持。首先,刘教授介绍了矛盾修辞法的矛盾本质,从“非逻辑性的语义表象”,“对立统一的语用蕴含”,“矛盾修辞法构式属性”三方面进行了阐释。随后,介绍了认知协商中矛盾的消解。人类对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心理世界矛盾现象的体验和认知加工形成了矛盾修辞构式,概念主体已非仅对已有认识的命题性表述,而是“带上有色眼镜”对概念化世界的重新建构。最后,从句法特征、语义特征、语用特征、词汇化语法化倾向四个方面对矛盾修辞构式作出了整合性解释,并指出修辞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对现实的认知和创造。吴庸教授对刘玉梅老师讲的内容作总结,幽默地谈到自己和刘老师就是一对矛盾体,现场一阵欢笑声。
刘玉梅教授作报告
随后,赵永峰教授从后现代思潮的角度阐释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由吴庸教授主持。首先,赵教授简述了传统社会语言学面临的困惑,指出传统的社会语言学更加注重语言现象的收集和描述,缺少对语言现象之后的认知机制考察。之后,阐述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后现代思潮,并从研究对象的去中心化、认知方式的主体间性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三个方面论述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与后现代思潮的紧密关系。最后,他指出后现代是一种思潮,它已经浸入了人文社科研究的各个角落,并留下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吴庸教授对赵永峰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指出赵教授独特的研究视角值得广大研究生学习借鉴。
赵永峰教授作报告
之后,刘兴兵博士从认知角度阐释了对话句法理论的启示和贡献,由王天翼博士主持。首先,刘兴兵博士介绍了对话句法理论(
ds
)提出的背景,并指出目前仅有少数西方学者研究且主要体现在理论发展和应用研究。其次,简单地阐释了对话句法理论(
ds
),他指出对话句法理论即两个或多个平行语句的对应成分之间存在着映射关系,这是一种超越句子层面的、语句之间的句法关系。随后阐述了
ds
的认知启示和贡献。刘兴兵博士总结道,在认知方向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广阔的空间。王天翼博士对其讲解做了精彩点评,他认为对话句法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最前沿的研究视角,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该领域上花功夫,深入研究。
刘兴兵博士作报告
林克勤教授从认知的视角阐释了后大众传播时代的体认传播观,由王天翼博士主持。林教授主要从五个板块进行讲解。首先,林教授介绍了大众传播时代与客观主义新闻传播学的滥觞,由于新闻媒介及其从业者对客观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的悖谬,导致透明传播观的诞生。然后阐释了主要代表人物拉斯维尔的
5w
传播模式,香农的数理逻辑式的三层次问题,以及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的双向、加工和互动传播模式。基于此,林教授提出了后传播时代背景下的体认传播观,同时对体认传播观与透明传播观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指出在后传播时代,传播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交换而是人类意义协商、身份关系确定的一种方式。王天翼博士总结道,林教授的演讲给我们开启了研究的新窗口和新视角。
林克勤教授作报告
随后,姜孟教授就
英语同译词习得
中的语义迁移机制的
erps
实证研究做了专题报告,由王天翼博士主持。姜孟教授主要从理论框架、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结论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他介绍了成人二语词汇习得模型;随后,提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同译词的习得是否受到其母语对等词语义迁移的影响这一研究问题;接着,设计了反应时实验(一)、反应时实验(二)和
erps
三种研究方法;最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母语语义迁移”是同译词习得的一种重要心理认知机制。王天翼博士做了精彩总结并提出,做实验并不是理工科的专利。
姜孟教授作报告
最后,
熊沐清
教授从宏观上讲述了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研究历史演进及最新动态,本场报告由王天翼博士主持。首先,熊教授简要介绍了早期语言学通过文体学进入文学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通过文体学与修辞学深入到文学研究领域,分别发展为认知文体学和认知修辞学,随后特拉维大学提出了认知诗学;紧接着梳理了认知诗学的逐步确立;最后提出了认知诗学的形成、认知文体学的淡出和认知文学研究的此消彼长及其系列丛书增多、认知诗学分支显现新的方法和范式、认知文化研究与认知语言学紧密结合等最新态势。王天翼博士最后总结指出,作为研究者,要学习熊教授这种与时俱进,了解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的学术科研精神。
熊沐清教授作报告
至此,认知语言学系列讲座结束,刘玉梅教授最后对本次专题报告进行回顾和总结。她追溯了认知语言学沙龙的历史沿革,总结道认知语言学沙龙聚合认知语言学学、认知诗学、认知修辞学、认知神经语言学、构式语法、认知社会学、认知传播学、后现代哲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的力量,致力于打造具有“一点多翼”、“超学科聚力”特色的“认知研究团队”,以期形成我校科研队伍的良性格局。同时对各位大咖教授的精彩演讲和前瞻远瞩表示感谢和敬仰,并赞扬了在座学生对知识的专注与渴望,最后表达了对本次专题研讨会的“有人”、“有物”、“有情”、“有义”的“四有”感触。至此,本次专题研讨会在愉快而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
讲座现场
图/文:语言哲学及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科研沙龙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联系电话:023-65385238
版权所有@四川外国语大学 渝ICP备12001534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177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