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视听传播研究:智媒生态与国际视野”学术论坛暨2024年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四川外国语大学举行。
本次论坛暨年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专业委员会、四川外国语大学主办,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庆国际传播学院)承办。上午开幕式后进行了主题演讲,下午通过五个分论坛展开研讨。
学术论坛暨学术年会开幕
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严功军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欢迎各位嘉宾莅临川外。在介绍学校及新传学院基本情况后,他表示,在智媒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视听传播的生态格局。在新的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传播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智媒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好地利用前沿视听媒介技术,以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更为新颖的视听传播策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与互鉴,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目前的重要课题。他强调,应更加积极地探索传播技术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规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严功军致辞
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涛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正处于视觉化、听觉化的时代,视听传播展现出数字化、沉浸式、媒介智能化等新特征,也正在深刻地改变视听与世界、主体、思维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传统的思想在面对视听化信息的冲击时,需重新审视思想的理线性、理性和逻辑是否如故,图像和声音是否蕴含着新的思想形态。视听逻辑正在重构知识生态,这促使我们要重新思考和理解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应用。他呼吁视听传播研究共同体团结一心,共同提出新问题、新命题,将视听传播研究引向深入,以更好地回应国家、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刘涛致辞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教授致辞时介绍了本次参会稿件情况与论坛主题。他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视听传播符号形式、传播渠道方式、行业生态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此次学术论坛的主题是“智媒生态与国际视野”,契合视听传播的前沿议题,展现了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学科特色。近年来在视听传播专委会的支持下,川外新传学科快速发展,突出跨学科发展特色,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目前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仍处发展阶段,希望得到专家学者们的支持,通过此次学术活动,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学术发展。
刘国强致辞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郭健主持开幕式,中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范明献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红教授分别主持上下半场主题演讲。
郭健主持开幕式
范明献主持上半场主题演讲
李红主持下半场主题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教授以《屏幕的媒介考古》为题发表演讲。刘海龙说,今天的屏幕已经是一种元媒介,所有信息都需经过屏幕,屏幕本身不仅意味着呈现,还是对社会与世界的一种选择性过滤。屏幕也是一种禁锢,它固定了我们的视角,观众观看世界的方式被禁锢在一定的角度和距离之中。他引用麦克卢汉的“透射”“反射”概念,指出屏幕也并非对世界的模仿与再现,而是重新生成了一个新的世界。刘海龙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分析了屏幕的不同形态与不同功能,指出屏幕可以作为窗户,也可作为镜子反射自身,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屏幕更是一个门,是一个可进入的世界。
刘海龙演讲
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涛教授以《当图像阐释学遇到生成式AI图像》为题进行演讲。他将瓦尔堡学派及图像阐释学的“阐释困境”这一问题语境作为切入点,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图像阐释学及其反思;从物质逻辑与图像阐释的媒介视角、物质逻辑中的装置及其程序性问题、生成式AI图像与图像阐释学的知识系统、作为元图像的生成式AI图像等方面展开分析。他认为,如何赋予算法“黑箱”一定的理论位置,即将其纳入阐释学的知识框架中加以研究,是人工智能时代图像阐释学不得不回应的理论命题。
刘涛演讲
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小平教授,在题为《应急传播智能数码物的社会生命史——基于健康码的考察》的演讲中分享了双重向度的“媒介”,并以此作为引入点,认为物与人一样都具有社会生命。他表示,“健康码”这一应急传播创新物和智能媒介物的出场、在场与离场的“社会生命史”连接和整合了人、物、时空以及社会交往等多维数据。他认为,剖析“健康码”的社会生命史,对于探究智能媒体的反思实践、媒介化的风险治理均具有重要意义。他说,媒介化的风险治理指向了“理想的生活”与“人性的温度”。
郭小平演讲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赵瑜教授发表了题为《媒介仪式与阈限经验:虚拟主播观众社群的互动实践及其制度化》的演讲。赵瑜认为,智能媒体进一步扩增了人类与技术人工物进行信息和情感交互的实践空间,在这一技术背景下,人如何把虚拟世界理解为一种有意义的、社会性的现实,才是根本研究问题。赵瑜在进一步介绍了此项研究后表示,从社会构成基质和动力学机制考虑,失范和典范间的往复运动也是群众创造力的表达,只要这种表达不是空白,我们就应该对数智时代去功能化的有机秩序以及文化杂合的情境性阈限空间保持审慎的乐观。
赵瑜演讲
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朱丽丽教授带来题为《游戏国际传播中的话语差异、观念冲突及文化博弈》的演讲。她在介绍了《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的影响后表示,游戏国际传播呈现出一种复杂现象:一是存在一种默契的 “偏见”,即解释者事先假定文本生产者的信念、价值、态度;二是游戏背后涉及 “面子民族主义”,它不仅关乎游戏本身,更成为有效动员人们关注政治议题的重要动力;三是出现了抵制与搁置这样一种独特的话语现象;四是两种话语秩序相互冲突,偏见出现悖反,同时话语商品化问题凸显。
朱丽丽演讲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小安教授以《数字永生还是数字幽灵?—AI复活技术的传播实践及伦理法律风险》为题,探讨了AI复活技术的传播实践及伦理法律风险。他指出,当前AI复活可能存在对逝者家属的二次伤害,难以对逝者进行真实、整全的映射,数字不平等等伦理问题,其中可能存在侵害肖像权、人格权、著作权争议等法律风险。但他同时强调,对新技术的出现宜疏不宜堵,不能因为AI复活的风险就以一种绝对偏见、歧视,甚至消极的态度禁止,而是要将人类道德映射到机器的道德上,让技术服务于全人类整体福祉。只有在这个意义上,AI复活才会为人类打开数字永生的大门。
郭小安演讲
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高贵武教授以《陌生与熟悉:传统文化“双创”的视听理路》为题展开演讲。他论述了传统文化实现“双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论路径,认为传统文化通过将自身符号与当代解释项相结合、文化叙事和个体故事相结合,能够实现在视听生产中的概念转化,而跨模态艺术形式下创造的审美惊奇和“国风美学”触发的情动则可以实现传统文化视听表达的美学观照。延续传统文化生命力,挖掘、提炼、转化与创新文化理念,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和时代价值,这不仅是时代的命题,更是文明的旨要。
高贵武演讲
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教授以《人工智能的迭变对视听创作传播的影响》为题,提出了人工智能迭变“十问”。他指出,人工智能在教育、信息生产和传播、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发展潜力,只要我们有需求,人工智能的能力就会持续性地加强,未来人工智能将能够突破语言障碍,进而全面融入社会生活。他还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数字化永生、极端化的信息传播现象、伪造信息的伦理问题、人机关系的变化及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态度进行了探讨,提示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要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并预先做好准备。
刘俊演讲
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教授以《媒介化视域下的城市景观生产与影像传播》为题,探讨了媒介、人与社会现实的复杂关系。他提出三种媒介和城市关系的研究路径,并分析了主流媒体、电视电影、短视频、社交媒体和个人影像等多种媒介形式在城市景观生产中的作用。他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和经验现实之间的距离变得模糊,城市景观也变得更加接近媒介景观。他探讨了城市景观建构中不同行动者的角色及媒介之间的互型关系,认为城市国际传播效果需要进一步打通世界范围的媒介、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强化媒介与城市景观的互构。
刘国强演讲
下午,举行了五场分论坛。
分论坛一围绕智能媒体与视听传播研究、媒介技术与视听传播展开。上半场探讨智能媒体下传统文化叙事、生成式 AI 对短视频影响、数字影像范式转变、人机交流相关议题、城市数字交往等;下半场聚焦媒介技术在视听传播中的应用,包括新媒体视觉界面、物质传播、身体传播触觉、出版品牌策略、技术图像理解以及 AIGC 在视听文艺节目中的创新发展,展现了该领域多层面的研究成果与趋势。
分论坛一
分论坛二上半场以视觉修辞切入政治传播,探讨“中国威胁论”剖析、环境议题图像呈现、西方符号学批判、主流媒体叙事与纪录片图像策略;下半场着眼媒介仪式与游戏修辞,研究乡村综艺文化建构、互动游戏短视频、数字游戏历史与意识形态表达、非遗游戏修辞、游戏数字劳动及红色微短剧叙事优化,多维度研讨视觉、媒介、游戏与传播交叉议题。
分论坛二
分论坛三上半场探讨视听传播与文化记忆,含括家庭口述史视角下的电视流行研究、乡村短视频美学叙事、画报话语转型、声景与城市形象建构、主流媒体传统文化视听转化;下半场聚焦视觉文化与情感传播,涉及纪录片情感触发、“银发追星族”情感实践、跨文化传播传统、主旋律电影情感演变、女性媒介形象变迁及外卖骑手感知互动。
分论坛三
分论坛四聚焦于视听实践与社会治理。上半场探讨小红书城市形象构建、短视频使用干预、播客营销、节目用户参与、方言传播及应急传播;下半场涉及诗词节目受众动机、音乐平台机制、微短剧变革、剪辑室文化与产消转型、短视频平台治理及用户与机器人互动,呈现多领域视听实践在社会治理中的状况与逻辑。
分论坛四
分论坛五上半场以视听媒介与国际传播为主题,探讨韩剧转文化传播、“美丽中国”短视频叙事、边疆形象非官方影像、犹太人形象变迁、AIGC 地方国际传播、“一带一路”图像叙事及科幻研究进路;下半场着眼视听艺术创作与审美形态,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电影危机、古装剧叙事范式、综艺仪式空间、神话资源转化、“单元剧”特征内涵及喜剧电影关联等议题。。
分论坛五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