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下午,莫斯科大学教授戈卢布科夫在培英楼412室做了题为“二十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矛盾的统一体”的精彩讲座。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戈卢布科夫(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Голубков)系俄罗斯知名语文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莫斯科国立大学语文系俄罗斯当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进程教研室主任、莫斯科国立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莫斯科国立大学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主席、四川外国语大学“巴渝讲座学者”。
本次讲座由俄语学院邸小霞教授主持,学院师生聆听了讲座,并共同探讨了俄罗斯文学在当代的发展与演变。戈卢布科夫教授以两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开篇:“俄罗斯当代文学是何时开始的?什么是当代性?” 这两个问题的抛出不仅为整场讲座定下了思辨的基调,也引起了同学们对俄罗斯文学发展分期的重新思考。戈教授随后指出,当代俄罗斯文学的起始阶段源于20世纪80年代书刊审查制度的消失,几百年来,俄罗斯文学一直与官方权力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上世纪审查制度的消失使得文学首次走向自由。然而文学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即所谓的“市场审查”——市场需求成为文学新的审查力量。
戈卢布科夫教授还详细论述了当代文学传播的基本路径,即文学作品经由作者—出版社—读者—批评家进行传播和研究的结构关系。他提到,文学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进程,涉及多方力量的相互作用,而这种关系在20世纪末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俄罗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线性逻辑,引发了文学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创新和对传统的颠覆。戈教授通过佩列文的作品《夏伯阳与虚空》、索罗金的《罗曼》及托尔斯泰娅的《野猫精》等后现代主义长篇小说,揭示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性特征,也阐释了俄罗斯当代文学的“合成性”艺术特点。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戈教授对学界出现的“象征主义现实主义”这样的概念进行了解释。戈教授认为,这些所谓的“新流派”更多是描述和分析现实的一种工具,而非严谨的文学流派。于硕望同学就俄罗斯后现代主义的本土化问题进行提问。戈卢布科夫教授指出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在文本发展上明显带有本土特征,虽然它吸收了法国后现代主义的某些哲学思想,但主要是从其自身文学传统中发展而来。戈教授的回答促使同学们思考俄罗斯文学与其他文学的共性及其在全球文学背景中始终保持独立品格的特性。
通过本次讲座,师生们不仅对俄罗斯当代文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对文学在不同社会变革中的复杂角色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文学的意义,不只在于书写历史与文化,还在于承载自由与现实的多重面向。戈卢布科夫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展示了文学如何在矛盾中求得统一,如何在变化中保持恒久思考的力量。
来源:俄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