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8日16:30,“2022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颁奖典礼在北京法国驻华大使官邸举行。法国驻华大使白玉堂、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主席杜青钢教授出席典礼并分别致辞。我校法语学院硕士生李梓杭作为我校学生评审团代表出席典礼,川外评审团其他师生受邀在川外分会场同步观看现场直播。
龚古尔文学奖设立于1903年,是法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奖项。自龚古尔文学奖创立以来,诸多伟大的法语作家都曾摘此桂冠,如马赛尔·普鲁斯特、西蒙·德·波伏娃、玛格丽特·杜拉斯等。法国驻华大使馆于2018年设立了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中国成为全球第12个、亚洲首个设立龚古尔文学奖评选的国家。截至目前,已有三十多个国家参与龚古尔文学奖外国评选活动。
至今,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已举办三届。在由中国权威法语和文学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的带领和指导下,“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的学生评审团会在每年入围龚古尔学院评选的8部作品中评出一部中国法语学生心中的最佳作品。
学生评审团由就读于国内各高校法语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组成。经过数月的研读讨论,他们先从8部作品中选出4部进入第二轮评选,并最终投票选出最佳作品。今年有十所国内高校参与第三届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分别为四川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
法语学院对此次活动非常重视。在文雅教授的组织下,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的川外学生评审团最终由研三学生李梓杭,研二学生冯艳琳、郭佳蕊、龚永芳、蒋儒、李子寒、林意华、宋均霞、赵佳佳和研一学生陈妍如、陈建涛、戴友情、段宁翔、李宁、杨天予、曾露组成,做到各年级全覆盖,从而更广泛地代表学生意见。
在院长、党总支书记杨少琳教授的指导下,川外评审团先从8部作品中选出4部进入第二轮评选,最终从进入第二轮评选的4部作品中选出布里吉特·吉罗女士(Brigitte Giraud)的《活得太快》(Vivre Vite),投出了庄严的一票。其余3部入围第二轮评选的作家及作品是:纳当·德维尔的《人工连接》、马肯齐·奥尔塞尔的《人的总和》和帕斯卡勒·罗贝尔—迪亚尔的《小骗子》。
出生于1960年的布里吉特·吉罗女士是一位法国作家,已出版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共十部,其中包括《陌生的一年》(Stock出版社,2009年让·基奥诺文学奖获奖作品)、《人类之狼》《勇气之日》(2017年和2019年,Flammarion出版社)。2022年,她凭借长篇小说《活得太快》(Vivre Vite) 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颁奖典礼首先由白玉堂大使致辞。他依次介绍了龚古尔文学奖的简要历史及重要性,宣布了最终获奖作品并表示该作品的中文译本将在不久后面世,最后对参与本次评选的老师及同学们表达了感谢,并期待明年再会。
杜青钢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布里吉特·吉罗女士的获奖表示真诚的祝贺,接着对《活得太快》这部小说进行了点评:“这部小说紧密关联着我们每一个人。从中我们听到的第一个声音来自龙沙,他邀请我们去采摘清晨的玫瑰,‘一早我们就出发吧!等到黄昏,美丽的花儿将尽失颜色。’ 短暂的生命就这样,给我们铺就的并非都是美好时光。丈夫因交通事故意外离世,几十年后,妻子列出了30个‘如果’,叩问人生,探究命运。这既是个体的表述,也是社会的共鸣。其中,还带着某个宇宙之因。”
北京大学王鸣凤同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李诺同学代表参与本轮评选的十所高校的学生评审团共同分享了作品《活得太快》的获奖理由。她们说:“我们特别欣赏的是,这部小说私密又包罗万象,颇具自传意味但又不仅仅是一本个人小说,更是一部时代小说,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上世纪末里昂城市生活的真实景象。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认为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社会学意义。我们是互相联系的,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选择也都互相关联,这是作者在一次次接受采访中所表达出的创作理念。回归到《活得太快》这部小说,作者在书中不仅追逐情感的表达,还对命运这一概念进行审视,也因此成就了这部作品的伟大与不凡,让我们深深敬佩。”
川外学生评审团与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法国龚古尔学院评出的获奖作品一致,是对大家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肯定,这给了川外学生评审团极大的信心。通过参加本次中国评选活动,见证这一世界文学盛会,同学们近距离接触了很多优秀的法语文学作品,对提高自己的法语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大有裨益。


川外分会场及参会老师合影

茶歇环节

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宣传册川外篇

全体参会师生合影

白玉堂大使致辞

杜青钢教授致辞

王鸣凤、李诺同学陈述《活得太快》获奖理由

现场同学们热烈讨论获奖作品
图、文:法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