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研究生读书沙龙:畅论电影与意识形态

发布日期:2016-11-24 来源: 点击量:[ ]

【字体: 】【 打印此文

11月18日晚7点,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会举行的读书沙龙活动在宏文楼“时光若刻”咖啡馆举行。本期读书活动的主题是由文艺与传媒专业研二年级学生于丹丹讲解法国学者迪布瓦的《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一书。刘国强教授参加了本期活动,并与现场同学进行了互动交流。

刘国强教授

于丹丹同学从《泰坦尼克号》、《功夫熊猫》等经典美国电影引入,提出了美国电影两个层次,一是表层结构所带来的视听快感;二是深层意义所蕴含的美国精神(自由、平等、博爱、英雄辈出)。

之后,她对《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一书章节进行梳理,讲解美国国家形象和他者俗套形象在美国电影中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再分析书中电影案例,认为只有对电影剧本和创作背景等进行严密分析才能揭示其意识形态,得出“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文化软实力、为美国利益服务”的结论。

于丹丹还将理论用于实践,分析《湄公河行动》。她举例人物台词,讲解了这部电影如何建构他者、宣扬中国梦。她认为,电影在日常生活中不过是一种娱乐消遣,但当要分析一部电影时,电影里的意识形态又是无法避免的。

于丹丹

互动环节中,费繁等同学对电影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意识形态是针对长时间、大范围群众的影响而言,对个人并不明显。电影作为娱乐性的大众文化形式,虽然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但它未必对观念产生直接影响。每个人都会依据个人情况进行不同解读。也有同学从方法论层面对本书的思维逻辑提出了质疑,认为作者观念激进,但其观念无法在实证层面得到支持。

来自重庆大学材料学院的何欣隆同学则针对“新闻在一段时间内过度关注某一事件”的问题向刘国强教授发问。刘国强教授认为,事件形成热点之后会形成一种效应,相关新闻被连续爆出来更容易得到关注,如女大学生失踪、老人摔倒事件等。尤其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新闻事件容易形成聚合效应。而媒体拥有对现实的建构能力,因此不能简单的把现象看成事实,否则会放大个案,扩大恐慌。

何欣隆

沙龙最后,研习会学习部长高蕾借用陆小华老师的《研究性学习的五大要诀》,分享了如何“读书”、“观势”、“审史”、“明法”和“寻策”,告诉同学们“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针对“读书与写论文脱节”的问题,刘国强教授说:“读书是建立一种更好的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方法的过程。尽管书太多,读不完,但还是需要一本本地积累。”

高蕾

读书沙龙活动现场

文:苗杉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联系电话:023-65385238
版权所有@四川外国语大学 渝ICP备12001534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177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