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认知传播高端论坛在暨南大学召开
中国认知传播学会2018年年会暨国际认知传播高端论坛于6月1日—6月3日在广州暨南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聚焦“新媒体环境中的体认革命:认知传播的学科建设、自我图式与娱乐体验”,围绕第三阶段认知传播学的学理建构与实际运用等相关主题发表观点、提出建议、展开讨论。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会长欧阳宏生教授等中外学者120余人出席了会议,来自中国北京大学,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中密西根大学,日本札幌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著名高校和机构的10名学者作了主旨发言。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对此次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林教授指出,认知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融合了诸多学科的范式,其重视人脑的认知机制,近年来成为了一种思潮。今天大家齐聚此处,探讨信息处理的交互机制,了解新闻传播的科技化路径。衷心的感谢大家的到来,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致欢迎辞
国家广电总局中广联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然毅教授代表中广联对认知传播学的发展和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周教授表示,“近年来,广电媒体逐步融合,深度化发展,认知传播将成为突破这一领域的核心路径。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也突破不了以人为核心的重要目标,我们期待这次会议为广播电视创新实践提供思路。”
国家广电总局中广联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然毅教授致辞
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会长、四川大学二级教授欧阳宏生在致辞中祝贺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感谢林如鹏书记,中广联周然益副秘书长的出席。欧阳教授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认知传播学”这一概念的历史由来和发展,指出当今认知传播学大致分为三维路径: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通过科技和工具式的方式,以及实验、技术的范式去探索人脑;二是以四川大学、成都大学为代表,通过建构理论的方式使其成为一门学科;三是分布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其他诸多学科中对于人脑、心理认知的研究。
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会长、四川大学二级教授欧阳宏生教授致辞
主题报告
中国传媒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鸿铎作了《认知传播学的进路研究》的主题演讲。他指出,认知传播学是一门以认知文化为研究对象,以细分化受众市场为基本研究范畴、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为基本研究方法、以分众为基础服务对象的智慧传播学。它的认知文化类型分为三种:历史性认知文化;创新性认知文化;基础性常态性认知文化。
中国传媒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鸿铎作主题演讲
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大众传播系彭增军教授作了《Image of an UnfriendlyNeighbor :Coverage of China in the Philippine Press》的主题报告。报告强调了媒介经验的认知在国家形象/族群形象的建构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以菲律宾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国际新闻报道进行量化的内容分析,揭示了国际信息流中的不平衡的研究格局。
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大众传播系彭增军教授作主题报告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马成龙教授作了《大数据时代的传播研究》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尽管大数据给传播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它并不能取代原来的传播研究。许多社会科学的基本观念及推理不会随着数据变大而改变,例如关联与因果的差异必须厘清,信度与效度仍是测量的重要议题。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马成龙教授作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地作了《周边认知传播和认知传播的周边》的主旨发言。他指出,认知和传播互相伴随,是有限时空和无限时空的结合,是内在自我认识和外在传播环境相结合的过程。中国的国际传播要向周边传播、在周边传播、从周边传播,从而才能建立新时代的全球传播格局。周边传播分为四个认知阶段:先认识,再知道,再认可,最后认同。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陆地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会长、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宏生作了题为《认知传播学学术建构的三重理论》的演讲。欧阳教授认为从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今,认知传播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其学科的基础理论、学科边界和体系建设亟需明确。认知传播学学术建构包含三重理论:一是本质理论,包括基本概念、研究现状、目的意义、学科融合创新机制、功能任务、产生发展等;二是内部关系理论,即传播主体、接受主体、内容生产、过程与范式、传播效果等;三是外部关系理论,认知传播学与哲学、人类学、符号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认知传播是一片学术蓝海,期待有志学者一起开拓、深化。
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会长、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宏生作主旨演讲
北京薏然阳光脑研究院院长、中国认知神经语言研究会副会长赵仑教授在《认知神经科学与新闻传播》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人类的95%的决策活动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依靠海量的大数据无法实现对受众传播效果的高准确度认识。因此,脑电研究成为了最快速研究之一,认知神经科学测量成为媒介与新闻传播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薏然阳光脑研究院院长、中国认知神经语言研究会副会长赵仑作主旨发言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谢清果教授作了《中国认知传播学的道家资源》的主题报告。谢教授认为道家的自我认知及其修养功夫体现在将“我”与“道”的关系内化为意识中的俗我(主我)与道我(客我)关系。“见独”正是道家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升华的内向认知传播活动。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谢清果教授作主题报告
日本札幌大学文化学院张伟雄教授作了《跨文化交流的樱花修辞》的主题演讲。张教授通过对晚清诗人、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期间诗文的考察,探讨其践行的跨文化交流中的“樱花修辞”。黄遵宪的樱花修辞,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因为传统文化对安定民心,引领民族昌盛有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札幌大学文化学院张伟雄教授作主题演讲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林克勤教授作了《认知加工视域下的中国话语重构》的主旨发言。他强调,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话语生态中,需要穿越西方,回到当代,实现中国的话语重构。他的演讲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以场域理论论述目前的国际话语体系生态环境,把国际话语体系定义为各种资本相互角逐的结果;二是从国际话语权力的五分架构及其中国策略想象两个层面分析中国话语的重构和重述;三是建议借助CDA、媒介学和“新儒学”相关理论范式的整合与衍生来操持重构中国话语体系,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林克勤教授作主旨发言
美国中密歇根大学教授Allen A. Hemmat作了《Cognitive Science and Embodiment》的主题发言,他指出认知科学这一相对较新的领域和涉身理论的最新发展往往伴随着革命性的前提、元交流和框架,会对个人和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并回顾认知科学和涉身理论中某些重要的争论,诠释了客观性和主观性、思维实验和思维工作的新模式、人工智能、创造力和直觉等概念。
中央密歇根大学教授Allen A.Hemmat教授作主题发言
分论坛
下午四个分论坛在暨南大学第二文科楼同步进行,与会专家学者和各高校博硕士研究生就“认知传播学科发展与建设”、“新媒介技术与信息认知图式”、“现代传媒的娱乐认知”以及“研究生专场”四个主题展开探讨。分论坛一由赵仑教授和欧阳宏生教授主持,由周鸿铎教授、张伟雄教授和严功军教授评议。分论坛二由彭增军教授和马成龙教授主持,由朱天教授、刘国强教授、张伟雄教授和蔡敏教授评议。分论坛三由刘俊主编和王玉玮教授主持,由马成龙教授、晏青副教授、彭增军教授和谢清果教授评议。分论坛四由谭天教授和司思主持,由熊国荣教授、李立副教授、谭筱玲研究员和陈广耀老师评议。各分论坛学者踊跃发言,议题集中,讨论十分热烈,从不同角度对认知传播学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本次学术会议高论纷呈、妙语频现,为认知传播学研究的不断扩展与深化展现了开阔的视野与多维的空间,如认知传播学理论建构的三重维度、智慧传播学、媒介族群认知与形象塑造、关于大数据的迷思、周边认知传播、认知神经传播学的进路、中国话语体系的情境认知等等。
本次会议体现出以下学术特点:一是注重以理论建构为先导,实际问题剖析与解决相结合,力图设计出传播学研究的第三空间和创新图式,为传播学中国化和在地化的路径指向提供观照与思考;二是强调跨学科、超学科范式的运用、融合与突破,涉及传播学、社会学、修辞学、人类学、文化学、新闻学、语言学、比较文学、计算机、认知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三是通过学术共同体组建学术梯队,引发良好的模因复制与传播追随效应,推进认知传播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可持续发展;四是确立了“穿越西方、回到当代”的总体知识生产思路,组织中外学者共同聚焦学术前沿的热点论题,促进中国学术走出去及东西方文化的理性对话,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思想养分。
本次会议由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全球修辞学会、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现代传播》、《新闻界》、《编辑之友》、《暨南学报》提供学术支持。
与会嘉宾合影
图/文: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