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日上午,由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智能学院、语言脑科学中心和川外学坛联合举办的“语言智能大讲堂”之“智能语言学名家讲坛”在博文楼401报告厅成功举行。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福印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事件语法(2):宏事件中事件类型与句法位置敏感性”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语言智能学院邓宇博士主持,语言智能学院全体教师、硕博研究生以及线上众多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李福印教授作报告
邓宇博士主持
李福印教授以汉语的趋向补语研究作为引导,回顾了动趋式在汉语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与用法,并得出相关结论:古代汉语中的一类趋向动词,既可以放在另一个动词之前(V1),也可以放在动词之后(V2)。经过语法化后,现代汉语趋向动词更多出现在V2位置。根据Len Talmy的宏事件理论及语言类型学二分法,李教授提出宏事件假说进行增补,并从历时视角出发,对汉语趋向补语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事件结构分析。他依据Talmy的宏事件理论以及Lehmann的语法化变量,对不同时期汉语动趋式结构的特定句法位置和事件类型作量化分析,发现V1-V2构式中,V1通常编码运动事件,而V2可编码运动、状态变化、行为关联、实现等宏事件。他以“花生壳和花生米”的比喻生动阐释了“趋向动词=[运动]+[路径]”模型,并发现汉语动趋式的语法化主要集中于V2位置上,而V2对路径的显化是该槽位语法化的主要原因。最后,北航刘娜博士总结了该项研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方向。她指出,部分动趋式数据不符合预期表明历时分析数据应进行标准化处理,语料方面应增加样本多样性,增强可比性。同时,该研究并未关注11个汉语简单趋向动词的内部异质对比,未来可关注不同趋向动词的语法化程度以及义项丰富度差异。
讲座现场
互动环节,线上线下师生踊跃提问。语言智能学院程凯文博士就事件语法与构式语法的关系、汉语动趋式语法化与韵律因素之关系与李福印教授做了交流。李教授论述了事件语法与构式语法的同质性,指出事件语法研究不必限于词汇层面,可延展到韵律、构式等视角,比如汉语的双音化对动趋式事件结构表征有重要影响,值得深入。现场及线上同学们也纷纷提问,李教授逐一作答,互动热烈。
程凯文博士提问
邓宇博士在总结中提到,动趋式结构与人们的体验与认知息息相关,事件表征和加工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同时也体现在深层的概念表征之上。事件图式与心理学、脑科学以及认知科学相互融合,有助于事件语法的跨学科研究。在汉语动趋式结构当中,V1槽位偏向运动事件,V2语法化后成为补语表征其他事件,V1+V2构式在自动提取与判定有着广阔前景,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大挑战。最后,邓宇博士对李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李福印教授事件语法系列报告为语言智能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理论、新方法,为“语言+人工智能”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邓宇博士总结
图/文:语言智能学院、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川外学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