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系列讲座

发布日期:2013-05-20 来源: 点击量:[ ]

【字体: 】【 打印此文

5月16-17日,新闻传播学院邀请到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国涛博士和金勇副教授莅临我校讲学。
中国电视的“内忧外患”与发展前瞻
“内忧外患,危机与竞争并存”。5月16日16:30,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博士在西区a栋报告厅针对中国电视的 “内忧外患”与发展前瞻作了精彩的讲座。
张国涛,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
张国涛博士从中国电视的内忧和外患两方面与同学们展开讨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中国电视遭遇替代性挑战,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流失,张国涛博士提到,越来越多的观众不再通过电视来看节目,更多的是通过网络。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在公交、地铁等场所越来越多使用电子产品的“低头族”开始出现,这都与新媒体主动性、互动性的特点密切相关。另外,网络的个性化和海量的资讯等优势都给电视的发展带了新的挑战。此外,中国电视身份的尴尬与挣扎,宣传管理的无界与不确定性,市场竞争的无序与无度等“内忧”问题都应该受到重视。
中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需求及培养路径
5月17日15:00在c栋报告厅,中国传媒大学金勇副教授时隔九年,在我校更名之际再次回到川外进行讲学。
金勇,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韩国首尔国立大学访问学者,新闻学博士后,国际新闻硕士生导师。针对国际新闻人才的培养,金勇副教授提到,一般的院校很难做到英语与小语种结合,但这恰恰是外国语院校的特有优势。四川外国语大学现有8种非通用语言,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小语种优势,这为学生将来从事国际报道提供知识储备,因此,应强化并推广“英语为主,小语为辅”的语言复合模式。
金勇副教授谈到,扎实的语言功底、过硬的新闻业务、广博的国际知识、厚重的文学底蕴是国际新闻人才必备的素质。在语言功底方面,国际新闻人才要具备英语对话和英语发稿的能力,金勇副教授举例新华社驻外记者必备技能中就有英语发稿这一条。此外,国际新闻人才还要有语言的辨析能力,不盲目跟风,特别是在人名和地名的翻译中,要持严谨的态度,避免出现“一国两译”的现象。新闻写作方面,不一定要拘泥于‘倒金字塔’结构,‘华尔街日报体’也可以多多尝试。新闻背景不一定要放在最后,可以把最有趣的部分放在最后,增加新闻的可读性。
讲座最后,金勇副教授回答了现场同学的提问,并向提问者送出《如何做好驻外记者》等四本著作。

张国涛博士讲座

金勇副教授讲座

严功军教授主持讲座

金勇副教授向学生赠书
图/文:新闻传播学院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联系电话:023-65385238
版权所有@四川外国语大学 渝ICP备12001534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177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