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15:00,应法语学院邀请,曾任新华社非洲总分社社长、欧洲总分社社长、外事局局长、《参考消息》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的国际传播专家王朝文在歌乐楼A报告厅为全校师生带来题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讲座。
王朝文,高级编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中国欧盟协会理事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非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业界导师、中国传播大讲堂授课老师、河海大学客座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祝朝伟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法语学院院长杨少琳教授及全校相关学院师生代表出席讲座。
王朝文老师聚焦“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分别从国际环境、任务目标、内容方法、需掌握事项和注意问题五个部分出发,结合宏大的理论视野和翔实的案例资料,阐发了他对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问题的深刻思考。
首先,王老师指出,当前国际舆论的总体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硬实力”优势大幅下降,面对这样的情况,西方国家不得不依赖“软实力”,利用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优势,将舆论和话语转化为动员工具和打击武器。当前,世界关注中国,想要倾听中国,而西方国家却竭力“遏华”“制华”,压制中国声音,使我们常常有理说不出,有理传不开,有理声不响。同时,中国叙事的话语体系在国际传播中存在不足,在西方国家中,中国的声音很弱。西方国家在对华问题上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我们常常处于被动应付、被动解释的位置。
随后,王老师分析到,目前我们国家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也不足。这些不足导致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通过他者来塑造的而非“自塑”。他认为,国际传播中的中国话语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如果缺乏与我们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就可能成为我们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木桶短板”,进而给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带来安全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和责任。
在讲座第三部分,王老师分别从议题策略、话语表达、故事陈述、外宣技巧、敢于发声和队伍建设6个方面与在座的师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强调,在新时代,我们要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发展变化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特别是普通人的故事。
接下来,王老师谈到我们要了解西方话语传播的惯用手法。西方媒体表面上“客观公正”,但实际上对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报道采用双重标准,通过编造谎言、以偏概全、负面报道和操纵媒体来故意抹黑其他国家。另外,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国际传播规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也要掌握当今国际传播规律,研究传播对象、树立产品思维,建立个性传播。
最后,王老师建议我们表达方式要尽量国际化,用外国人能理解的方式说话。遣词造句尽量通俗化,在外宣时,避免使用“战争词汇”和“诗情画意”的词汇。防止正面舆情变成负面杂音,注意内宣和外宣的区别,防止落入西方设置的话题陷阱。
讲座结束后,祝朝伟副校长进行了精彩点评,他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感悟:
第一是情怀和深意。他说,听完讲座,我们能够体会到王朝文老师对国家的一片赤诚和深厚的爱国情怀。作为一名“不穿军装的战士”,王老师长期战斗在国际传播第一线,从他列举的鲜活案例中,我们能够听到权威的声音。
第二是使命与责任。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中国话语体系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和责任。面对“落后就要挨打,失语就要挨骂”的情况,祝朝伟副校长鼓励同学们不仅要学好外语,更重要的是,要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任务扛在肩上,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第三是现在和将来。他指出,同学们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想要在将来更好地在国际传播中主动设置议题,有效引导话题,精准扭转难题,潜心研究课题,需要同学们从专业开始,从学习开始努力奋斗,做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话语的表达者,中华文明的继承者。老师们要爱岗敬业,潜心育人。他勉励同学们,责任在肩,使命在身,需要勤勉努力。
最后,他指出,王老师的讲座不仅带给我们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相关思想、举措和丰富的经验,还带给大家一种可贵的精神,让我们眼中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路。
图、文:法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