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3点,第六届重庆青年电影展学术工作坊于四川外国语大学宏文楼国际报告厅成功举办。本届学术工作坊以“新时代青年电影人的路径与选择”为主题,邀请到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冠平;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聂伟;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武亚军;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杨俊蕾四位嘉宾来到现场,重庆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西南大学文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教授刘帆主持活动,共同探讨青年电影人的未来发展之路。
本届影展学术工作坊旨在为青年电影人提供与学界、业界的对话平台,用前瞻性的战略思维鼓励和引导精品创作。出席活动的主承办方领导有我校副校长董洪川、我校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倪颖军、我校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刘国强、我校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郭赫男。
会议现场
董洪川致辞
董洪川为学术工作坊的举办致辞。他代表学校向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一直关心我校影视工作的专家和教师表示感谢。他介绍了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发展概况,对重庆青年电影展的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重庆影视行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青年电影人才。最后,董洪川预祝本届影展取得圆满成功。
西南大学文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本次活动主持人 刘帆
董洪川讲话完毕后,论坛正式开始。对于本次活动的主题“新时代青年电影人的路径与选择”,主持人刘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今天的活动主题里有一个关键词‘新时代’,那时代的第一个方面的‘新’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影像技术条件的更新、技术手段的更新等,从胶片到数字,技术壁垒也在逐渐清除。”刘帆根据自己的看法向嘉宾提出了“这个情况下青年电影人的创作有怎样的建议或者看法”的疑问。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博士生导师吴冠平教授
吴冠平回忆了自己大学期间的经历,抛出影像创作要突破局限性的观点,从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发现不一样的东西。武亚军就“新时代”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新时代”除了时间上的界定,还可以指空间上的改变,影像制作相关知识已经普及开来。新时代的新要求是把双刃剑,我们既要关注供给侧,又要对新时代的观众诉求有所把握和引导。杨俊蕾提出新时代是充满机遇的时代,青年电影人要勇于面对时代的挑战,碰撞出新的创作火花。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聂伟
今年是建国七十周年,五位嘉宾就家国情怀题材的电影制作展开了讨论。聂伟对当下我国的影视管理机制进行了解读。电影本身带有文化图腾性,电影也是一种文化,文化自信是当下时代的热词。吴冠平指出青年电影人要注重时代精神的传承,用眼睛观察生活,才能发现最值得表现的东西。武亚军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参与国庆阅兵式视频部分制作的感受并提出了对青年电影人的建议。制作团队中的年轻人刚开始参与制作时没有激情和目标,但是真正开始工作后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作用——在影像创作中认识到了我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爱国是主旋律,但在创作爱国主题作品时要注意展现主题的同时,还需要去关注民众的喜怒哀乐。因为观众会用自身的感受看待电影。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博士研究生导师武亚军教授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杨俊蕾
杨俊蕾认为这个时代缺乏的是创意,现在的环境提供给青年电影人的选择是多元化的。武亚军道出了很经典的一句话:“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经典作品的创作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心无旁骛的投入精神。
在随后的问答交流环节中,嘉宾针对现场听众们提出的“如何挖掘一个城市的内在文化新内涵”、“怎样让更多的人注意到自己的剧本”、“青年导演继承和发展老一辈影视工作者的优秀内涵”等问题以各自的经验作出了回答。刘帆认为,一个城市养成了市民的气质,同时我们的影像和电影也在传播这个城市的形象和气质。重庆近年来人气旺盛,影视文化作品的作用是很大的关于重庆的城市气质可以在《疯狂的石头》、《火锅英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三部影片中探讨与感受。武亚军提出“定力”两个字很重要,既然选择了做导演,就要有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准备。吴冠平送给青年电影人“学习”二字,指出继承更像一种精神,要有好的学习能力和悟性。本次活动中四位嘉宾的见解独到深刻,在座师生们都受益匪浅。
听众提问
图/文: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