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先生应邀来我校讲学

发布日期:2017-06-23 来源: 点击量:[ ]

【字体: 】【 打印此文

应我校科研处及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先生于2017年6月15日下午15:30在博文楼六楼报告厅举行题为“语言实验和语言理论”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研究生院院长王仁强教授主持,我校姜孟教授、廖巧云教授、谭代龙教授、刘玉梅教授、马武林教授等出席。此外,校内外部分青年教师及近百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讲座开始前,王仁强教授对沈家煊先生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其学术背景及主要学术研究成果。接下来讲座正式开始。

首先,沈先生指出有关语言的实验研究,从实验设计到对实验结果的解释,都凭借并依赖一定的语言理论,而实验结果又反过来验证、证伪或修正已有的理论。在语言学诸多问题中,词类问题是一个虽基本但非常重要的问题,其中名词和动词的区分一直是各国语言学家长期争论的话题,并逐渐形成了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高名凯主张汉语的实词不分词类;黎锦熙主张“依句辨品,离句无品”;吕叔湘主张词类是语法的基础;朱德熙极力汉语动词和形容词的“名词化”,该观点是词类大讨论之后最重要的理论突破,主张汉语的词类区分应遵循“简单原则”,所有的动词都可以不经任何形态变化而做主宾语。其次,沈先生以词类研究的一组成人脑成像实验和一组儿童感知实验为例,指出了语言理论对于语言实验的重要性,研究依凭不同的理论将会导致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实验结果。接下来,沈先生提到“名动分立”和“名动包含” 的词类模式 ,并指出,印欧语是“名动分立”模式,而汉语是“名动包含”模式。紧接着,沈先生从英汉差异的ABC、偏侧分布 、汉语零句和流水句、“实现性” 隐喻和“构成性” 隐喻 、其他语言的Nominalism(名词为本)、词类演化、循环模型等七个方面列举了国内外不同语言关于名词和动词关系研究的理论进展,从事实和理论上论证了汉语是“名动包含”的词类格局。最后,沈先生总结到,许多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由实验的任务和方法造成的,但有些看似有差别甚至相反的实验结果,是由于受传统语法理论的束缚而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因此,实验研究要凭借、依托一定的语言理论,同时也在呼唤语言理论的更新,从而反过来改进语言的实验研究。

在随后的提问与讨论环节,沈先生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热烈地互动,并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讲解,气氛十分活跃。接着,王仁强教授对沈先生的报告做了简要总结。他指出,沈先生耕耘不辍,厚积薄发,其研究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给在座的听众带来了研究视野、研究方法和研究精神等方面的重要启迪,使大家受益匪浅,大开眼界。

6月15日晚上8:00,沈家煊先生还出席了在博文楼406会议室举行的川外学坛“语言研究名家谈”座谈会。此次座谈会由廖巧云教授主持,我校研究生院院长王仁强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玉梅教授等出席,我校部分青年教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在听取了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姜孟教授关于“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建设与发展”的介绍后,沈先生对该中心所开展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以其中与“隐喻”相关的研究成果为例提出了十分有见地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他祝愿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取得更大的发展成绩,在语言病理学研究领域做出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在座师生与沈家煊先生进行了热烈互动与交流,彼此表达了进一步加强我校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友好合作的愿望与建议。

沈家煊先生做报告

王仁强教授主持报告

现场互动交流

讲座现场

座谈会现场

图: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

文:曹英倩、向莉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联系电话:023-65385238
版权所有@四川外国语大学 渝ICP备12001534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177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