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教授、人文学科研究中心研究员孙艺风博士莅临我校,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世界性翻译及跨文化范例(cosmopolitan translation and cross-cultural paradigms)”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学校科研处和翻译学院共同举办,在西区教学办公楼a609会议室进行,由翻译学院院长祝朝伟教授主持。学校160余名学生及学校翻译学院和市内部分高校的教师代表聆听了讲座。
孙艺风教授用纯正流利、风趣幽默的英语向同学们阐释了世界性翻译(cosmopolitan translation)、文化翻译和跨文化翻译的重要性及他关于相关理论的理解。他指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剧,文化成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相互沟通的重要力量,在这种背景下,文化翻译应时而生,使翻译具有世界特性。而“世界性翻译”正是在文化翻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新概念,这是一种新的思维,一种对翻译本质的重新思考与定位,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范式的改变。讲座过程中,他旁征博引,详细引述homi bhabha、g. spivak、harish trivedi等名家对文化翻译的理解,认为世界不同民族的心理差异使不同文化在沟通与交流时必然使文化意义的生产与接受走向不同,从而凸显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而人们对文化趋同的恐慌与抵制又必然会导致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与情绪。因此,我们应该看到,翻译是文化杂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不同文明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手段,文化交流与全球化的加剧使文化的杂合特性不断增强,这就必然使翻译打上“世界性”的烙印。如果说文化翻译讨论的主要对象是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iton)的话,那么“世界性翻译”要讨论的则是“跨文化式翻译(intercultural commnunication),文化交互性、文化互文性、不同文化的独特性与离间性、跨文化交际范式等是这种思维重点关注的范畴。这些理论范畴将有助于我们对全球化背景下翻译的本质与特性进行新的定位与思考,从而进一步推动翻译学的发展。
他指出,文化翻译意识至关重要,不管是用什么语言写作,中英双语作家的作品都一定有文化的本体,因此在翻译中必须考虑不同文化读者群体对文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翻译就像航行,来自外地的船上必须有熟悉当地情况的水手,即水手必须熟知当地地理天气等情况,因地制宜,这样的航行才会一帆风顺。他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翻译的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因此必须从世界的角度来理解翻译理论,并指导翻译实践。他还建议同学们多读翻译理论的经典书目,多了解这些翻译理论家的观点,培养头脑中的翻译理论意识。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同学们还就“翻译经验与翻译理论的关系问题”、“全球化与全球本土化的差异”、“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以及“翻译实践过程中作为标准的‘忠实’的层面”等问题跟孙老师进行了交流。通过这次讲座,到场的同学们对现当代翻译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看法,也对大家今后的学术研究有极大的启蒙作用。
孙艺风教授讲座中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图/文: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