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校园·国学大讲堂 |“智写未来:AI赋能创意写作书院班”开班仪式暨《大语言模型探秘:智能写作核心引擎》学术开班讲座

发布日期:2025-04-22 来源: 点击量:[ ]

【字体: 】【 打印此文

4月18日,由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歌乐书院及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智写未来:AI赋能创意写作书院班”正式开班。开班仪式期间,特邀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与外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苏祺教授作专题讲座。活动采用“线下开班+线上联动”模式,讲座现场50名书院学员及百余位观众共同参与,线上参与者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师生,共探大语言模型与智能写作的技术前沿。 

周启红老师主持书院班开班仪式并介绍参会人员。他对出席书院班开班仪式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在AI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意创新的指挥官。面对智能技术进入写作场域的现实,青年学员们要意识到善用AI的写作者必将引领未来,要积极探索智能时代人文创作的无限可能。

随后,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胡登全院长致辞。他强调,书院班学员含有本、硕、博多元化层次分布,课程安排采用弹性化设计,以线上线下协同模式,采用“讲座+工作坊+自主实训”的多元形式,加持创意写作学习。在“新文科”背景下,学校创意写作书院班的创立有着深刻长远的意义与影响。他希望书院班的“探路者”们能够主动拥抱智能技术,保持人文初心,积极打破专业壁垒,融文学、语言学、新闻学、数字技术等学科为一体。他强调,通过书院班的充实学习,学员们不仅可以收获到一份证书,更能在人机共创的正向前进中实现自我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最后,胡登全院长预祝书院班圆满成功,期盼各位学员们实现意义深刻的收获。

教务处副处长朱斌强调,书院班的创立开班是对人文精神与技术发展双元共向的时代背景的积极回应。他希望书院班学员们在智能写作过程中要做智能技术的掌控者而非受控者,指出要以创新的思维,重构写作范式,通过AI赋能写作学习,打破传统写作的边界,构建更丰富的人类想象力。

学生代表罗奕涵分享了一些有关AI  写作的报道,表示在传统文科经历百年未有的巨变背景下,依然可以看到许多AI无法替代人类创造力的事例。她感谢学校学院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智能写作平台,希望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到实用的智能技术,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不负时代期望,成为时代所需的新青年。

开班仪式的最后,现场老师和书院班学员们合影留念。

仪式结束后,书院班学员们聆听了北京大学苏祺教授关于《大语言模型探秘:智能写作核心引擎》讲座。胡登全院长简要介绍了苏祺教授的学术成就,包括其在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语料库语言学、数字人文等国际国内领域的突出贡献,并强调本次讲座对书院班学员进行智能写作能力提升的指导意义。在讲座过程中,苏祺教授系统梳理技术演进脉络。从早期统计语言模型到Transformer架构的突破,她指出,基于超大规模参数与海量无标注数据训练,大语言模型已实现了从语言理解到复杂推理的跨越式发展。以GPT系列为例,模型通过跨语言知识迁移,即便中文数据占比仅0.1%,仍能高效处理中文任务。 

苏祺教授特别强调大语言模型的“涌现能力”——当规模突破阈值,模型在创意生成、逻辑推理等任务中表现显著提升,并可通过提示学习激活多样化下游任务,成为“通用世界模拟器”。针对写作教学场景,苏祺教授详细阐释了大模型的多维应用,辅助创作、过程指导、分解写作阶段、结合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整合专业文献、评价创新等。同时,她提醒需警惕模型“幻觉”问题,建议通过垂直领域微调与知识库结合保障输出专业性。她还以团队研发的“古籍文献大数据分析平台”“吾与点”智能数据平台为例,展示大语言模型技术在人文学科中的落地应用,鼓励学者探索跨领域创新。 

在互动环节,苏祺教授热情解答学员们关于deepseek训练、“新文科”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她指出在网络学习盛行的时代,传统文科的学科壁垒日趋消解。文科专业的同学更重要的是明确学习目标,坚持自信自强,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运用语言大模型去实现自己的新奇设想。

讲座最后,周启红老师对苏祺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这场讲座不仅增进了同学们对语言大模型赋能文科专业学习的理解,同时也是学校AI赋能创意写作书院班系列课程的生动体现。

责任编辑:张馨悦、黄家斌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联系电话:023-65385238
版权所有@四川外国语大学 渝ICP备12001534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177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