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4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语言智能专业委员会和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智能学院承办,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协办的“人工智能与外语院校/系发展‘未来论坛’”在我校开幕。论坛议题包括生物智能、类脑智能、人工智能哲学、语言智能等理论与技术前沿以及最新发展动向,主要聚焦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外语学科建设与外语院校/系发展。大会主要以在线方式进行,吸引了线上线下近3000名海内外学者参会。论坛开幕式由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智能学院院长姜孟教授主持。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仁强教授在欢迎辞中表示,近年来,四川外国语大学高度重视新文科建设,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移动化、个性化、智能化、精准化的外语学习范式和外语教育新常态,正在成为外语教育智能化改革的新抓手与新动向。他表示,本次大会聚集语言智能领域的热点领域与关键领域,聚焦人工智能与外语院校/系未来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和瓶颈问题,凝聚共识、深化交流、扩大共享、破解难题。四川外国大学期待与各位专家以及全国外语同行一起,携手努力,直面人工智能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兼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王国胤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信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外语院校/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推动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外语教育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此次人工智能与外语院校/系发展未来论坛,秉承跨学科、创思想、强应用、谋未来的新文科精神,深入交流切磋,跨界转换视角与眼界,优势互补,彰显了我国人工智能学界与外语学界交流互鉴、融合共生,主动作为,共同推动外语学院校/系智能化发展,助力外语高端智能人才培养的协作与担当。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语言智能专委会主任周建设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发展语言智能,必须增强科学意识,开展多学科协同创新研究。本次论坛邀请到了来自语言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水平专家学者,共话语言智能新发展,共商智能化背景下外语院校/系发展的新契机、新动能、新模式与新前景,将有助于我们以崭新的方式,塑型外语院校系发展的新生态,更好发挥外语院/校作为培养语言智能复合型人才主力军和语言智能“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队的重要作用。
开幕式之后的主题报告精彩纷呈,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教授作了题为《语言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的主题报告。他提出语言教育智能化需要贯通“理、术、教、学、用”五个环节,即学习认知理论,采用智能教育技术,探索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导学,实施语言教与学的全过程服务。同时,需要在语音文字智能化、阅读理解智能化、写作表达智能化等方向开展脚踏实地的研究,以推进语言智能教育的发展。
四川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尧德中教授带来了题为《从生物智能看人工智能》的主题报告。尧德中教授以生物智能的遗传、进化和解剖定位为导引,类比阐述了类脑智能从神经网络到脉冲神经网络再到数字孪生大脑的发展路线。他指出,大脑不仅需要内部各种器官的支持,还需要与外界环境交互,实现脑-器官-环境互动。智能技术是赋能技术,科技创新是发展问题,期待通过人工智能的发展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造福民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系主任李舟军教授以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作为讲座的切入点,介绍了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和预训练模型等许多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技术,并强调预训练较之传统的技术更加高效,更节省成本。他相信自然语言处理就是语言学的一个天然组成部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语言学必定是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
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佐文教授详细阐释了“语言智能”概念的内涵,并从基础理论研究(语言脑科学、语言认知机制和语言计算理论)、关键技术研究(语言大数据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创新应用研究(人机对话、语音工程和语言智能教学)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语言智能学科建构。结合北外相关学科建设成果,李教授还号召外语院校要加强语言智能交叉学科建构,人才培养体系建构,推动我国语言智能学科快速成长。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教授分析了语言智能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研究领域,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语言智能视域下外语师资培养、外语教学所面临的教育手段与语言智能有机结合等问题,并提出外语专业培养方向转变的有效路径。
下午,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王金铨教授作了题为《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语义质量评价》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主题报告。王教授探讨了翻译质量评价模型的设计,在语义层面完善了翻译质量的机器量化评价,并细致地分析对比了基于N-gram、文本相似度和语义点的三种语义测评模型,在人工智能赋能语言翻译上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林鸿飞教授向我们展现了情感分析不同于传统的自然语言处理文本情感计算或情感极性判断的“另一面”。他介绍了情感分析在社交媒体虚假负面信息传播识别以及网络语言暴力识别上的重要作用,并强调了情感分析在网络文字自杀倾向检测、抑郁检测和压力检测方面的重大意义,为我们在情感分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宏俊教授借助脑电实验,运用语义启动的范式,探讨了英语二语学习者的执行控制力对隐喻理解的显著影响。陈教授的讲座也启示我们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与认知神经语言学相互依托。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常辉教授在《语言智能与外语教育》的主题报告中,以上海交通大学近四十年在智能技术赋能外语教学上的硕果为例,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与语言智能学科的融合也将成为推进外语院校/系蓬勃发展的一大助动力,并指出未来学科融合面临的挑战。
南京师范大学院长周俊生教授对作文智能评分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介绍了成对对比回归模型(NPCR)。该模型在众多评分模型中出类拔萃,极大地提高了英语作文自动评分效果,也为文科师生提供了人工智能赋能语言研究的新方向。
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杰教授全面总结和分析了作文自动评分系统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展示了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科研团队近年来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他们团队所研发的作文自动评分系统正在我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推广应用,展示了未来智能教育发展的广阔前景。
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智能学院院长姜孟教授从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出发,提出具身智能有可能成为未来10-20年最热门、最有潜力突破现有人工智能技术“瓶颈”的AI研究新路径的预测和论断。他认为,若要在人工智能相关研究中要获得新突破,需要先“爬”而后“飞”,计算机科学家和语言学家们需要从各自的山脚出发共同攀登具身语言智能这座高山。
论坛闭幕式上,姜孟教授对各位专家的主题报告及发言做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认为本次论坛顺应了外语学科发展智能转向的总趋势,秉承思想理论创新、学科交叉出新、方法技术革新的理念,共研、共商、共绘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外语院校/系发展的新图景。他表示,未来的外语院校/系将走向以语言智能为重要支柱的发展新道路,迎来“心智哲学总向导、人工智能总引擎、神经科学总基底”的学科交叉大格局。“志高群山矮,路自脚下生”。他倡导,来自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共同努力,一道突破学科壁垒,把握时代脉搏,打开“语言+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之门,努力摘取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语言智能,同时博采众长,实干快干,致力于探索外语院校/系发展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