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丹弟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开展线上讲座

发布日期:2022-12-13 来源: 点击量:[ ]

【字体: 】【 打印此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界面研究与认知诗学论坛(第152期)学术活动于11月14日(星期一)晚上在腾讯会议线上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特邀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丹弟教授做题为“英语‘plus’与汉语‘加’之对比”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校刘兴兵教授主持,我校众多老师,博士生和硕士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李丹弟教授首先从生活中出现的“plus”语言现象入手,如iPhone plus,Internet plus等,指出“plus”并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加”,并对英语的“plus”和汉语的“加”的异同作了系统性的对比,以期管窥英汉词语的演化规律。随后,李教授词源,词义,演化路径分析等方面对“plus”和“加”进行了详细阐释,即:“plus”最初为算术符号“+”的读音,后来作介词使用,表示两个数字相加,后又引申出“增加”等义项,后演化为连词。而汉语“加”以其本义“诬枉”“夸大”为语义基础,最先引申为“置于上”和“增益”,而后经“置于上”演变为连词,又经“增益”演变为形容词和副词。接下来,李丹弟教授进行了英语“plus”与汉语“加”之共性、差异及差异成因的分析。李丹弟教授指出,两者都是算术符号“+”的读音;都可以表示“加法”;基本词义都以“增加”为基本词义,词义和词性不断引申和演化,且都演化为并列连接词,都经历了一个语义与语法演变的连续统一。最后,李丹弟教授也提到两者的差异及成因,即:“plus”和“加”是表音,表意文字的差异;“plus”最初用作介词,而“加”最初用作动词,这一差异可以从英汉语的语言类型得到解释;并且“plus”和“加”在用作汽车,手机品牌和网络流行词时都做名词或者形容词,意思分别为“优势”、“略高于。”李教授认为“plus”“加”“+”混用的动因是语言精细化和经济原则的要求,而最根本的动因是现实语用因素的驱使。

讲座最后,刘兴兵教授作了精彩总结,指出李丹弟教授的选题精妙,考据扎实,学术功底深厚,并就如何选题向李教授提问。李丹弟教授提到选题要以小见大,立足于身边的语言现象,结合相关的语言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赵永峰教授指出,李丹弟教授的研究以点带面,开拓了全新且十分有价值的研究领域,同时其以小见大的选题思路和研究思路也值得处于选题开题阶段的学生们学习。与会的师生收获颇丰,纷纷向李丹弟教授表示感谢。至此,本次讲座圆满落幕。

主讲人:李丹弟教授

主持人:刘兴兵教授

在场师生

图/文:研究生院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联系电话:023-65385238
版权所有@四川外国语大学 渝ICP备12001534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177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