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星期一)上午10:00,著名法国翻译理论家、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前校长、释意学派创始人玛丽雅娜·勒代雷(marianne lederer)教授莅临我校,在宏文楼二楼国际报告厅做了题为“职业化时代译员的素养及翻译能力培养”的专题讲座。讲座由翻译学院院长祝朝伟教授主持,我校mti硕士生导师张鹏、赵奂、唐昉、丁小洹,一线口笔译教师秦勤、罗玉婧、朱雪莲、谭万文、黄钰洁、闫波、文雅、周平、刘芳、李海英、叶晓英及近200名学生聆听了讲座。
祝朝伟教授主持讲座
作为释意学派的创始人,勒代雷在讲座中指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通过“去言语化(deverbalization)”实现原文意思或文本效果的等值。勒代雷将翻译分为理解(understanding the source language)、表达(expression to find correspondence/equivalence)及信息重组(reformulation)三个阶段。在原文的理解阶段,译者应具有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丰富的百科知识和翻译文本及语境产生的新知识(new knowledge brought by the text or the situation)。从类别来说,人类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期记忆”三种,人类知识记忆的源泉不是瞬时的符号,而是特定文本或语境产生的新知识。因此,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去言语化”的方式,剔除原语符号形式的干扰,寻求动态语境中该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意义”的适当的表达形式。
勒代雷教授讲座中
其次,在翻译的表达阶段,译者必须在译文中寻求与原文“意义”的对等语。从等值的类型来看,翻译中有语言层面的等值(language correspondence,如词汇、句法上的对等)、话语的等值(discourse correspondence)和通用概念的等值(correspondence of universal concepts),但译者表达阶段要实现的,是原文意思或文本效果的等值。
在翻译的重组阶段,由于不同语言表达意义的方式不同,有的意义是隐含性表达(implicitation),有的意义则是外显性表达(explicitation)。勒代雷以丰富的例证,从“词汇”、“固定搭配”、“谚语”、“话语”等层面阐述了英汉两种语言在意义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她指出,翻译过程中要遵循“提喻原则(synecdochic principle)”,即尽量保留原语的意义表达方式,凸显原文的功能、概念价值和情感价值,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言语形式,实现译文的意义重组。
同学们积极提问交流互动
勒代雷教授的讲座引起了现场听众的强烈共鸣。同学们纷纷举手,积极提问,先后就思维方式与记忆训练的关系、瞬时记忆与长期记忆的区别、瞬时记忆与口译笔记的平衡方式、法语语言的学习方法、英法两种语言的差异、释意理论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异同、口译过程中新词的处理、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翻译的建议等问题与勒代雷教授互动交流,勒代雷教授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及理论研究实际,旁征博引,一一为同学们释疑解惑,令与会师生受益良多。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完满结束。
讲座结束后与部分教师合影
图/文: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