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上午,应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邀请,中国翻译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翻译》主编杨平博士在立德楼B109会议室,为我校翻译专业的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开展了题为“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翻译研究路径的几点思考”的学术交流讲座。翻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胡安江教授主持座谈会。
讲座现场
在交流过程中,杨平博士从期刊主编的角度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当下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路径、特点和趋势,以及《中国翻译》杂志的投稿要求。她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事业与翻译行业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发展、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大发展,她认为,这些大发展都是与中国国力的强大密切关联的。
随后,杨平博士梳理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实现了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的转变。从源自传统美学、文论的传统译论,到引入西方语言学的现代译论,再到以霍姆斯等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以及空间文化学派拓展了中国当代翻译研究的视野和空间。她认为,中国翻译研究已进入跨学科纵深发展的新时期。当代翻译研究是一个对多种学科进行交叉渗透研究的学科,是一个开放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门类。她指出,理论体系与范式的多元化、研究视野的开放性、研究领域的综合性、研究路径方法的多样融合将是翻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她认为,中国翻译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对翻译现象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历时共时的动态研究,中外翻译理论研究的多元互补与融合是中国未来翻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
杨平博士讲座
此外,她论述了新时代翻译研究值得关注的几个动向。首先是翻译研究对象外延的扩大,从对翻译现象的研究拓展到对翻译社会的研究,她认为中国当代翻译研究历经了语言学研究范式、文化学研究范式到跨学科研究范式,所讨论和研究的主体并没有完全脱离文本,只是研究取向和侧重有所不同。她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语言服务行业发生结构性变革已是不争的事实。翻译工作的内容、手段、模式、形态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翻译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翻译研究与学科发展的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其次是翻译研究方向的拓展,从侧重对外译中的研究向中译外的研究拓展,从侧重文学翻译研究向应用翻译研究的拓展。此外,她还谈到了研究对象的拓展促进了研究路径、方法和研究资源的拓展。
杨平博士还阐述了对翻译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包括翻译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新研究范式与旧研究范式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语料库等翻译技术的合理运用等等。她认为,语料库研究方法局限于语言层面的分析,停留在语言的浅层次客观描写,对于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关注不够。她指出了当前翻译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的方向,包括当代中国特色翻译研究的理论建构,与促进中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相关的现实翻译问题研究,对于新时代高素质翻译人才教育培养研究,对翻译行业新业态、人工智能翻译新技术的研究等等。
最后,杨平博士介绍了《中国翻译》杂志的审稿标准和要求。《中国翻译》秉承“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术与行业并举,国内与国外兼融”的办刊宗旨,设置了译论研究、译史纵横、翻译教学等多个栏目。她特别强调,在《中国翻译》所收稿件中,高质量的书评尤其匮乏,她倡导博士生导师指导学生多写作高水平的书刊评介,而非简单的内容介绍。最后,她就论证过程、学术话语、学术规范等方面谈论了论文写作的要求。
在提问环节,我校师生就论文写作、投稿和发表等问题与杨平博士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杨平博士对我校师生提出的问题做了耐心解答。最后,赵奂老师对杨平博士的发言做了精彩的总结,分享了自己对杨平博士的发言中关于选题与研究方法的思考,并对杨平博士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合影留念
图/文: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