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出版社王理行主任莅临我校讲学

发布日期:2017-04-25 来源: 点击量:[ ]

【字体: 】【 打印此文

2017年4月10日,译林出版社综合编辑部主任王理行编审应邀到我校,在图书馆二楼会议室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两场题为“论文学翻译的全面忠实观”和“新世纪诺贝尔文学奖的新趋势”的精彩讲座。讲座分别由我校副校长董洪川、翻译学院副院长胡安江主持,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在第一讲“论文学翻译的全面忠实观”中,王理行提出,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说,把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一切因素,包括内容与形式,内涵与外延加以全面理解和把握,并在译作中全面忠实地再现,是文学翻译的一种理想。这是一种应该不断追求、可以不断接近,但永远无法完全实现的理想。王理行针对翻译范畴中的全面忠实观展开讲解。他表示,在翻译过程中,对作品的语言特色与习惯、民族色彩、地域色彩等因素,尤其要细心地加以理解,并在译作中尽可能保留和再现。若担心读者不了解,可加注解解释说明,而不宜用中国文化色彩很浓的因素取而代之。王理行阐述了文学翻译的两种常用方法和两种极端译法。他强调,文学翻译需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吸取不同译法之精华弃其糟粕,尽可能从宏观和微观上全面地把握、再现原作风采。

提问环节,王理行耐心回答了同学们关于目前翻译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文学翻译风格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等问题。他的讲解细致全面,将翻译实践与理论结合,深入浅出,赢得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现场学生表示,王主任的讲解对他们学习翻译很有启发,也对今后的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胡安江在总结中表示,他也认同做翻译需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庸之道”。他说,王理行主任在每一问题的处理时,都用了“尽量”这个词,这体现了治学的严谨认真,因为凡事都有例外,有时需要适当变通,值得同学们学习。

胡安江教授主持讲座

王理行主任讲授“论文学翻译的全面忠实观”

晚上7点,在第二讲“新世纪诺贝尔文学奖的新趋势”中,王理行围绕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文学仍是重要因素、文学已不是评委考虑的唯一因素、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团有其局限性、以及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文坛四个部分展开讲解。他展示了20世纪以来15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背景和特征,提出什么样的文学是好文学,什么样的作家是好作家的问题启发现场师生思考,并通过举例说明获奖作家创作的源泉与其生长的时代和家庭背景息息相关。王理行提出,许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作家,除了揭示、讽刺、抨击所涉及的极具个性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人类普遍性的问题,其背后都是强烈的理想倾向在支撑。他讲到,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一定考虑到国别、地域的分布范围等问题。最后他表示,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作品中关注底层人生活的艰辛与痛苦的创作理念更易受到评审的关注。

互动环节中,不同院系的师生踊跃提问,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王理行对此一一进行耐心解答和交流分享,现场气氛活跃。

最后,董洪川在总结中表示,王理行主任的讲座逻辑缜密、深入浅出,体现真正的学者风范,同时他也提出自己对文学的一些看法。他认为,作家往往在重压下产生灵感,在苦痛中创作。

董洪川教授主持讲座

王理行主任讲授“新世纪诺贝尔文学奖的新趋势”

讲座现场

图/文:科研处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联系电话:023-65385238
版权所有@四川外国语大学 渝ICP备12001534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177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