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由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博士后校友会重庆分会联合举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语言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协办的“大数据与全生命周期语言脑健康论坛”正式拉开帷幕。来自神经科学、脑科学、医学、生命科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等领域近20名知名专家作主题报告,论题涉及语言脑疾病、语言障碍的数字医疗与康复、人工智能语言脑疾病诊断与康复、大数据下的脑疾病治疗与防控等前沿话题,学理贯通,3200余名学者通过腾讯会议、心仪脑、B站直播参会,参与总人数最多时达到1.4万人。
论坛开幕式由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语言智能学院院长姜孟教授主持。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祝朝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脑科学风靡全球,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风向标。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智能之一,语言智能更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他期待,此次论坛能萃取同行的智慧,研讨大数据与全生命周期语言脑健康基础与其诊疗问题,探索语言脑科学与脑健康理论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共商脑疾病患者提供健康的诊疗方案,服务“中国脑计划”、“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
复旦大学博士后校友会会长张陆洋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国家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源泉,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因此新文科、新理科、新工科、新医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他表示,此次大数据与全生命周期语言脑健康论坛的举办,将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优势互补,推动语言脑科学发展。
开幕式后,各位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主题报告。电子科技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华富教授作了题为《精神疾病脑影像模式识别与疾病影像表征》的报告。陈教授剖析了神经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孤独症以及失语症疾病的表征方法,并提出了“时间滑动窗刻画脑功能的动态活动成像方法”、“脑动态网络可达概率模型”和“逐步因果网络模型”等多种影像模式识别方法和模型。
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卢春明教授做了题为《自然语言加工与交流的认知神经和计算机理》的报告。卢教授基于语言加工与交流特征,从脑神经认知出发,分享了不同年龄段的亲子互动实验。他提出研究自然语言加工既要关注语言在个体大脑中的使用,也要关注语言在交流中的预测和表达。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康复学院院长高立群教授带来了题为《失语症语言障碍的数字医疗和康复》的报告。高教授以失语症语言障碍医疗与康复在数字化医疗领域的前沿研究作为切入点,介绍了失语症的主要特征、发病病因、流行病学以及失语症病程的特点,并提出了集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认知加工模式理论框架于一体语言评估与治疗模型。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韩璎教授做了题为《大数据前沿技术助力AD早期诊断研究》的报告。韩教授介绍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现状、患病率的增长趋势以及与其国际团队合作探索出的SCD(主观认知下降)叠加特征诊断技术,该技术弥补了阿尔兹海默病临床前期诊断指标缺乏的问题,为阿尔兹海默病前期早诊、早疗提供了有效方案。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邱江教授作了题为《语义视角的创造性研究--基于大数据和神经科学》的报告。邱教授基于多模态数据(基因-脑-行为-环境)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进行建模和预测,建立了国内首个GBB(基因-脑-行为)大数据库,助力青少年脑发育和认知研究。他基于大数据和神经科学的思想理论与方法技术,探讨了语义视角的创造性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宋鲁平教授带来了题为《认知障碍的智能化评估和康复管理》的报告。宋教授阐述了认知障碍的发生机制,介绍评析了传统认知障碍评估与康复治疗的方法,分享了开展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以及VR认知功能评估和训练的先进经验,展示了利用智能科学技术进行认知康复的应用成效。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副院长、主任医师何霞教授带来了题为《认知障碍数字化康复》报告。何教授介绍了以神经可塑性、神经网络模型为理论基础的数字疗法解决方案,分析了其相对传统疗法的优势所在,指出数字疗法将会呈现出多模态、多学科交融的趋势。
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副所长、四川外国语大学“巴渝学者”倪传斌教授作了题为《语言符号二分的脑结构基础》的报告。倪教授基于生物自然主义哲学思想,从心智哲学、神经语言学、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等视角,阐释了不同语言符号研究模型的内涵,并从视觉、听觉、词汇、计算、情感五个方面探讨了语言符号二分的脑结构基础。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孔令泉教授在《维D钙、甲状旁腺与全生命周期脑健康》报告中指出,维生素D缺乏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健康问题,血钙不足会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而诱发继发性骨质疏松等疾病。他指出,多数原发性甲旁亢可能并非原发,提议调整血钙PTH正常值,强调骨代谢常规检查的重要性。
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智能学院院长姜孟教授带来了题为《语言脑疾病的人工智能干预》的主旨报告。姜教授首先系统梳理了语言脑疾病的概念以及分类,并从老年病理学以及语言学两个方面深刻剖析了语言脑疾病发生的机理;然后着眼于医学人工智能视角,通过人工智能与帕金森治疗的三个案例展示了语言脑疾病人工智能干预的广阔前景。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主任曾晓华教授作了题为《乳腺癌的科学防控》的报告。曾教授从对乳腺癌的认识和预防出发,介绍了乳腺癌的病因;从乳腺癌预防的定义及意义出发,讲到了乳腺癌的诱发因素及易发人群,并对预防乳腺癌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副主任白莉教授在《科学认识肺结节》的报告中,梳理了肺结节诊治的现状。白教授提出改善肺癌预后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治,通过LDCT筛查增加早期肺癌检出,从而降低肺癌死亡率;并介绍了如何运用物联网技术AI辅助评估与管理,来摆脱肺结节面临的临床诊疗困境。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吕铁伟教授带来了题为《儿童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及发展》的报告,介绍了儿童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的重要性,探讨了未来研究儿童发病机制的必要性,并提出如何围绕儿童心血管发育与疾病、开展儿童心衰、儿童心肌病、心肌细胞再生和儿童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兼复旦大学博士后校友会重庆分会副会长张燚教授在题为《数字时代顾客共创品牌意义》的报告中,以消费者在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对消费体验的评价为例,探讨了顾客消费点评或体验叙述的话语方式,以及顾客消费点评在特色资源符号化和品牌识别建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耀丽副教授作了题为《重症营养治疗》的报告,介绍了以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为例的重症营养治疗,探究了SAP的病理生理、患者的营养不良与营养评估、SAP的四级营养治疗、早期经胃喂养和经空肠喂养以及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论坛闭幕式上,复旦大学博士后校友会重庆分会秘书长、重庆师范大学肖陆军教授对发言的各位专家、对会议的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表示诚挚感谢,并对本次论坛的主要内容做了全面总结。他表示,此次论坛涵盖了大数据、神经科学、脑科学、医学、生命科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等前沿内容,萃取同行智慧,促进了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
健康是个人幸福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繁荣的保障。人之健康,首在头脑。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出台脑计划,无一不把破解人类脑疾病难题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在此背景下,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时代科技之利,从全生命周期,揭示语言脑疾病的内在机理,探讨语言脑健康的影响因素,加强语言脑疾病的风险预测与诊治,实施前瞻有效的语言脑健康日常管理,构建个人、家庭和社会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格局,既现实所需,又指向深远。本次论坛被冠名“语言脑健康论坛”,旨在倡议凝聚全国学者同仁共同致力于语言脑疾病的研究与语言脑健康的保护。为期一天的论坛充分展现了本领域的学术前沿,是思维碰撞的跨界对话与交流,必将激发出大数据与全生命周期语言脑健康研究与保护的新动能与新思路!
图/文: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 语言智能学院 川外学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