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理念•新融合:高水平新文科建设高校系列讲座(第二期)

发布日期:2021-10-27 来源: 点击量:[ ]

【字体: 】【 打印此文

2021年10月22日上午,国际关系学院原副校长,二级教授郭惠民应我校邀请在歌乐楼A2-1做了题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的讲座。本次活动由教务处副处长张庆教授主持,吴兵教授等学院领导、各学院骨干教师、学生参加了活动。

活动现场

张庆对郭教授的莅临表示欢迎,对老师和学生们的参会表示感谢。他指出,我校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不断从各个方面对教育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郭教授作为国际关系研究专家,本次讲座关于新文科建设和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碰撞,将会引发大家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

讲座开始,郭教授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谈到如何涉入国际关系学科及中国外交界的过往,然后从“大变局”“新文科”“国际传播”三个关键词解读、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走向未来三个方面谈及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

首先,郭教授对三个关键词“大变局”“新文科”“国际传播”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要从国际关系和国际环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从新冠疫情爆发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三个角度来理解“大变局”,包括新的工业革命、新的工业和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整个国际的格局所发生的变化、全球治理的问题成为新的任务、中国的和平崛起等四个方面。其次,他指出,“新文科”不仅有文理交叉,还有文工交叉,文文交叉。新文科与新科技革命有重大关系,给我们传统的文科思维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如在传播学上,传播生态由于科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由以前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转变成了现在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还提出了人的思想永不消失的元宇宙概念。他指出,这是碎片化的时代,众生喧哗的时代,广场舞的时代,作秀成风,泡沫成风,但是数据的虚假繁荣敌不过真实的人来人往。文文交叉要求现在的国际传播人才要懂传播,也要懂政治、经济、科技,各学科要相互关照,彼此理解。谈到国际组织人才的需求方面,郭教授认为中国还要做更多的努力去培养这类人才,他以联合国为例,遗憾地指出在联合国的中国籍职员和官员占比非常少,在3万多联合国工作人员中只占1.54%,其中中国官员只有93人,而实际上中国最少有238人,最多有322人在联合国可以任职,缺口非常大,中国人在国际舞台的机会越来越多,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人才培养的问题就日益突出。第三,郭教授对“国际传播”进行了解释,认为传播不单指传统的大众传播,或互联网上的传播,其最深刻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传播。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的交流史,外交官含义就是使者,外交的前身就是文化的交流。他举例说,一带一路的原型就是丝绸之路,是从文化交流开始,也是全球化的开始。

接着,郭教授从外语和表达、技术与传播、国际关系三个方面谈到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要注意的问题。首先,他认为,“涉外”研究应该放在“语言”学习之前,外语学习是为了交流和传播。另外,他觉得纯技术的发展已经超出文科思考的范围,技术助推传播发展,但技术同时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在谈到传播领域里的跨文化交流时,郭教授纠正了人们的一些误解,以为跨文化交流就是要说服对方并让对方理解赞同自己,他认为现在是一个对话的时代,跨文化交流中只要有对话,就可以避免彼此走向完全的冲突和毁灭,传统的零和博弈不是最差的结局,最差的结局是同归于尽、两败俱伤,现在博弈论讲究双赢,取得均衡,避免双输。然后,郭教授对国际关系范畴进行了说明,指出中国的国际关系不等于中美关系,而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尤其是要注意这种关系发生的变化,时刻注意维护全球化带给我们的好处。全球化造成极大的人流量、物流量、信息流量,而只有流动才能创造财富,才有中国现在的经济规模。在拥抱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组织人才更需要了解国际规则为祖国谋利益,要学会think locally, act globally,要认识到创造未来比预测未来更重要,要了解海外利益保护需求和要求。最后,郭教授谈到精通国际法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认为国际关系的学生,就一定要学好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史,他用日、印、德申请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事件,“一票否决”制及“不得干预他国内政”等联合国法规,美国对钓鱼岛的态度,美国军舰在南海巡航事件等例子从西方视角对学习国际法理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证。

最后,郭教授从学理与实践、想象与创新、“历史、现实、未来的相互关照”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走向未来”。他认为,学理和实践是平行的,学术是需要积累的,不能和实践有重叠,但对实践要有所关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他指出,如果不解决年轻人想象力缺乏和团队精神不足这两个问题,就谈不上人才的培养,人才需要有聪明的脑(富有想象力)、温暖的心(善与人打交道)。谈到如何培养想象力,郭教授建议用跨学科的高度来思考,即用其他学科解决这个学科的问题,用高层次解决低层次的问题。最后,郭教授谈到如果要创新和发展,只有对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相互的关照,这种关照是一种比较方法论。对此,他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成就和日本战后40年的腾飞来进行比较,反观中美和日美关系差异的深层原因,用风险传播和危机管理中出现反常事件的比对思考这两个例子来进行了论证,认为这种比较方法论可以对我们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国际传播人才,国际关系人才以及外语人才大有裨益,这要求我们不只限于单一学科思考,而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模式建构。

郭惠民发言

接着来自国际金融与贸易的许劲老师对郭教授的发言谈了自己的体会,她表示自己正在编写基于中国经济实践的宏观经济学英语教材,听了讲座后受益良多,她就国际传播、国际关系用语表达方面的问题与郭教授进行了诚恳、切实和有效的交流。

许劲提问

在讲座最后,张庆对郭教授基于多年工作经验及主持学术管理研究方面的发言表示受益匪浅,并谈了自己的三点感悟,一是发言内容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帮助师生对新文科背景下自己专业的走向,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二是郭教授的思维具有科技的时代性,如体现高科技发展对新文科引领的元宇宙概念,让与会者惊叹而神往;三是郭教授诙谐幽默、博闻强识、金句频出,给参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部分与会者合影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联系电话:023-65385238
版权所有@四川外国语大学 渝ICP备12001534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177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