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院系列讲座之六:Manual Action Metaphors

发布日期:2020-06-01 来源: 点击量:[ ]

【字体: 】【 打印此文

 

2020年5月25日21时整,美国俄勒冈大学井茁教授应邀做客国际关系学院,在Zoom会议平台以“ManualActionMetaphors”为主题开展了学术讲座。这是我院“双轮驱动,复合发展”系列讲座之六。本次讲座由王天翼教授主持,我校众多师生参加了此次网络讲座。

讲座伊始,主持人王天翼教授对井茁教授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王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主讲人,井教授为美国俄勒冈大学语言文学系终生正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语言文学学士、美国洛杉矶大学日耳曼语言学硕士,德国科隆大学普通语言学博士。德国政府及企业科研基金获得者。俄勒冈中文领航基金项目负责人、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首先,井教授对隐喻研究史做了简述。20世纪的隐喻研究始于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观,即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一种认知方式。此后,实验心理学对概念化和认知做了相关研究,如手动动作研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曾指出,人类手动灵活性与使用工具的漫长过程分不开;之后的研究者也发现手的灵活性以及手动操作在进化过程中与人脑以及语言的进化同步。

接着,井教授指出手动是体验认知基础,因而给语言留下了许多印记,如在英语国家文化中,数十种隐喻意义都是以“grasp”’, “carry”等基本的手动动作意义为基础。这一论证在脑成像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印证,研究表明具体手动动作表述(grasp the flower)、隐喻动作表述(grasp the concept)与抽象动词动作表述(understand the concept)都可以带来大脑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大脑运动区域的激活呈现延续性,具体动作表述最容易带来大脑区域激活,隐喻动作仅次于直观性动作描述,其中最不明显的为抽象动词。其次,以身体,尤其是手臂为基础的隐喻与大脑区域有着直接的关联,比腿、脚的动作相关隐喻表达引发大脑活动更加明显。究其本质,从进化角度讲,在人类进化使用工具过程中,手臂动作较为频繁,因而在大脑活动上得到印证,继而在语言上有所体现;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讲,手、脑、语言共同进化。最后,井教授指出,要从大脑成像角度来研究中文的隐喻,首先需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手动动作构式所表达的隐喻意义有初步理解,这样才能够为未来的实验心理学和脑成像的实证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讲座结束后,刘玉梅教授对井教授的精彩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并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再次表达了对井教授的感谢。至此,本次学术讲座圆满落幕。

图/文:国际关系学院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联系电话:023-65385238
版权所有@四川外国语大学 渝ICP备12001534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177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