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李伟民教授参加纪念吴宓先生一百二十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4-10-21 来源: 点击量:[ ]

【字体: 】【 打印此文

2014年10月17—19日,纪念吴宓先生一百二十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西南大学隆重召开。我校李伟民教授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文学评论》、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贵州大学和吴宓家乡陕西泾阳县的五十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西南大学崔延强副校长、咸阳市政协副主席贾谊致辞,西南大学刘明华、王本朝、肖伟胜主持。在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李怡探讨了《大文学视野下的〈吴宓日记〉》,认为“大文学”意义上的日记具有对个人书写历史的追求和知识准备,是作家历史情怀和思想情感的表达。“大文学”视野下《吴宓日记》自由随意的写作方式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杂糅了多种问题的创作实验。晚年的吴宓以文言写作对抗改造,是吴宓作为文学家真正成熟起来的表现,找到了与时代对话的思想立场和生命态度。厦门大学贺昌盛提出了《学衡》学人借助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诸多思考,在唯科学主义的弊端中,如何寻找中国文化自身的“人文”传统。四川外国语大学李伟民从编辑实践、编辑宗旨、序言、按语写作、主编的文化立场等角度研究了吴宓的编辑思想;李伟民的另一篇文章则从博雅精神角度探讨了吴宓与李赋宁对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贡献。华中师范大学傅宏星从出版始末、编辑团队、编辑思想、内容、创刊与终刊、对吴宓主编《武汉日报•文学副刊》进行了深入考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方开瑞探讨了吴宓的文化与翻译态度。西南大学向天渊认为,吴宓日记对于社会、政治、文学、文化、人性的写作,均统摄于更深层次的个人“心灵史”,读者从中感受到的是精神的痛苦与挣扎,历史的怪诞与生命的伤残。闽南大学孙媛认为吴宓主编的《学衡》,从整合的文化现代性理路,以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偏激,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共同推动了文化的现代性建设。咸阳师范学院许军娥探讨了新世纪吴宓研究的新亮点。华南理工大学周云研究了学衡派的文学观。华南师范大学周佩瑶从吴宓的文化身份想象,论述了“人文主义者”与“圣人”的关系。在研讨会上,还有学者就吴宓与唐君毅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吴宓的国学教育思想、吴宓文学观的当代审视、吴宓的政治思想、《吴宓日记续编》中的周恩来、邓小平、鲁迅、吴宓与“战国策派”、吴宓的诗歌创作、吴宓与红学、吴宓的爱情观、吴宓与学人的交往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在研讨会期间除了参观吴宓藏书室、吴宓旧居及梁实秋“雅舍”外,还向部分学者赠送了刚刚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校李伟民撰写“总序”的吴宓先生的故交、清华校友江津籍白屋诗人《吴芳吉全集》(上中下)。据《吴宓日记续编》记载,吴宓先生生前曾多次接待四川外国语大学(原四川外语学院)的教师问学,指导我校已故蓝仁哲教授等研读“英国语言文学”书籍,并亲笔写信向北京大学李赋宁教授推荐我校教师到北京大学访学。

参会合影
图/文:学报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联系电话:023-65385238
版权所有@四川外国语大学 渝ICP备12001534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177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