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会大学俞川博士来我校翻译学院讲座交流

发布日期:2015-12-10 来源: 点击量:[ ]

【字体: 】【 打印此文

12月7日下午,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博士俞川女士来到我校,在西区教学楼a幢1-2教室举行了题为《the translation crowd: a digit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的讲座。俞川女士为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博士,就数字化时代中翻译的本质、过程及译者的研究进行探讨交流。讲座由翻译学院院长祝朝伟主持,翻译学院200多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开始前,翻译学院院长祝朝伟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俞川博士的学术背景及其主要学术成果,并对其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俞川博士精彩的讲座
讲座主要讲解了数字化背景下翻译发生的变化和对翻译研究带来的挑战。首先,俞川女士用生活中的实例——ted和wikipedia说明了在数字化时代中翻译已由传统的关于文本的翻译变为关于音频甚至视频的翻译,翻译者由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译者转变为职业译者、业余译者和翻译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模式;翻译实践由传统的单人独立完成演变成团队合作完成,翻译过程由传统的“翻译-审校-编辑”的线性过程转变为“翻译、审校、编辑”的无线循环过程,翻译动机也由之前取得经济利益变为兴趣、增加知识或加强社交等目的。这种种变化引发了我们对于翻译的本质和翻译者本身的思考。其次,俞川女士提出了数字化时代翻译的发展对翻译研究提出的挑战,特别是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挑战。理论的挑战来自传统以语言学为基础的文本模式向数字化时代“众包模式”的转变,而方法论的挑战则来自人们研究翻译方法上的改变。这种改变典型地体现在以mcdonough dolmaya所倡导的实证式研究和以olohan所倡导的“开放式研究方法”。俞川分别指出了两种方法的差异及优劣,并对数字化时代的翻译研究进行了展望。
俞博士对于数字化时代中翻译的变化的种种思考令在场师生颇受启迪。师生们分别就数字化时代对翻译的界定、翻译理论模型的适用性、翻译所涉及的语言及传播方向、众包模式下翻译质量的控制、众包模式下“赞助”的作用、心理研究方法与众包模式下翻译研究的结合点等问题与俞川博士进行交流。俞川博士结合自身的研究实际一一进行了解答。
讲座后,祝朝伟对讲座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进一步阐述了传统翻译模式与数字化时代翻译在翻译模式、翻译本质、翻译标准、翻译中介、翻译对象、翻译方法等方面的变化。祝朝伟提纲挈领的总结让同学们对讲座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张鹏老师互动交流

梁秀丽同学交流提问

讲座现场
图/文:翻译学院刘力铭、王瑛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联系电话:023-65385238
版权所有@四川外国语大学 渝ICP备12001534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177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