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下午2:00,由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海外汉学前沿问题与话语”暨“海外汉学及跨文化研究方向人才培养”研讨会以腾讯会议形式在线上举行。会议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江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成都师范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11所高等院校的11位专家学者,通过互联网开展了一场关于海外汉学前沿与跨文化高端人才培养的云端对话与学术交流。
开幕式上,中文系副主任王晓萌首先致辞。他代表主办方向参会的学者们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此次会议的背景。他谈到,本次会议是为探讨国内外汉学学界研究现状、推进学科规划建设以及交流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经验而开展的一次积极实践和探索。
会议以分论坛的形式在两个腾讯会议室同时进行。分论坛一由我系胡登全教授和刘云春教授共同主持,分论坛二由我系王晓萌副主任主持。
分论坛一是以“海外汉学前沿问题与话语”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共有9位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首先是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他的主题发言题目是“全球化过程中的《狄公案》的三次‘归化’”。赵毅衡首先详细地梳理了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英语文学名著Celebrated Cases of Judge Dee的创作情况以及该作在欧美风靡的语言性策略。接着他以“大唐狄公案”故事如何通过远走海外又通过汉译回归中国的路径,几经变异归化,最终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典范。他特别指出高罗佩的英文巨著既忠实又舍弃的归化语言策略,使狄仁杰的形象有了现代西方侦探的思辨色彩与独特个性,是《大唐狄公案》深受西方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他还提到自己建议用明清平话小说的“半口语”风格汉译《大唐狄公案》的来龙去脉。他指出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视觉文化转向中,“狄仁杰”故事再次成为热门现象,甚至具有了“元叙事”的意义,大量关于狄仁杰的散作及衍生作品出现;国际上“狄仁杰写作”又一次兴盛,这标志着狄仁杰作为经典中国故事在全球化潮流中的挑战成功。赵毅衡是著名理论家和翻译家,他的发言学理性与趣味性都很强,与会学者们都积极地回应与互动。
赵毅衡教授发言
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戴文静副教授。戴文静以蔡宗齐版译本的成功为例,指出其在《文心雕龙》元范畴“气”的英译过程中采取了语词符号层面的陌生化变异、语义层面的可读性变异及意义层面的阐释性变异等策略,不仅具有积极的跨文化传播意义、为中国文论外译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也为中国文论的海外言说场域打开了全新的阐释空间和意义生长点。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龚泽军副教授分享了自己对Odoric’sRelatio一书的研究心得。他指出,分析Relatio之汉译历程,比较各译本之异同,既可探讨意大利方济各会会士奥德里克在中国的形象演变,又可掘发Relatio之摘译、节译、绝版汉译本之价值,同时亦能推动天主教在华传播、中西交通史的进一步研究。成都师范学院的鲜益教授是少数民族文艺研究专家,也是彝学研究的专家。鲜益梳理了海外彝学研究史,指出海外学者对凉山彝族文化的研究涵盖了整体描述、单一维度、族群主体界定等多方面的研究路径,结合了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化学等多种理论进行参照,彝学研究已逐渐从区域性的地方文化平台演化为全球民族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西南交通大学陈国强教授,他带来了“中希学”这一以中西古典比较为独特内容的新兴学术领域。他以传统古典学在当今的学科化或非学科化研究现状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希学”的学术背景与新变。来自西藏民族大学的王宝红教授以“域外清末拟话本小说《缓步云梯集》的整理与研究”为主题,论述了文献性质、版本等问题,重点对文本特点尤其是语言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可作为地方语料库的价值,同时阐述了一项研究结论:小说中对四川方言俗语的大量运用证明了小说作者“龙溪罗永仪”确为重庆籍。川外中文系刘云春教授,她对美国汉学家吕立亭的著作进行了分析,指出吕立亭以身份认同切入《牡丹亭》、《桃花扇》两部经典戏剧作品的新颖性,也是北美汉学界从审美诗学向为文化诗学转向的典范。中山大学博士后李石以“美国华人学者文化研究的知识生产机制及其局限”为题,从话语实践角度切入,以德勒兹的“游牧性”理论为线索,梳理了美国华人学者对西方文化研究的创造性运用以及不断跨学科的越界阐释倾向,试图凸显文化研究的主体性及在汉学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主导性作用。同时,对目前的美国华人学者文化研究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批判性思考,指出这一群体在汉学研究中的理论预设、忽视诗学经验、悬置文学事实等较为突出的问题。最后一位发言人是胡登全教授,他论述了老舍作品在波兰翻译的三个阶段:中国文化引介阶段、意识形态疏离阶段、市场需求主导阶段,并指出译介活动不仅投射着译介者、接受者的主体欲望,还反映了本民族对别国文学了解和认识需求。波兰学界借着对老舍作品的译介,勾勒出一个老舍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形象,为波兰读者了解中国文学开启了一扇窗口。
整个论坛9位学者分为三组发言。与会学者对每一个发言主题都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回应。最后,刘云春教授与王晓萌副教授作总结性发言,分论坛一圆满落下帷幕。
分论坛一的学者正在交流讨论
分论坛二主题为“海外汉学及跨文化研究方向人才培养”,共有5位专家做了主旨发言。首先由王晓萌副主任介绍本校“海外汉学及跨文化研究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的建设方案,以及“海外中国学传播中心”和“国学典籍翻译与传播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程苏东分享了北京大学强基计划,以及古典学方向拔尖人才的培养思路和实施方案。同时介绍了北京大学海外汉学家研修基地的日常运作,以及基地专刊《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的办刊经验。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媛以该校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改革为重点,指出通论性课程与专书研读课程不能有所偏废,既要凭借通论性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知识框架,又要以专书研读课程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北京外国语大学人文学院徐晓峰副教授分享了该校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建设经验,以及该校本科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外语类大学复合型国际化中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主要思路,特别介绍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与“海外汉学”等特色课程的教学改革情况。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后金溪以A&HCI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JCLC)为例,介绍了JCLC审稿编辑流程中的中西学者合作模式,并指出,该期刊的创办有利于中国学术走出去,为中国学界在世界范围内掌握学术话语权提供具有开创性的思路和方法。
分论坛二的专家正在进行线上交流
此次“海外汉学前沿问题与话语”暨“海外汉学及跨文化研究方向人才培养”研讨会圆满结束。
图/文: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