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沙龙】第76期——2012级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经验交流会(二)

发布日期:2015-05-29 来源: 点击量:[ ]

【字体: 】【 打印此文

5月21日晚,应科研沙龙邀请,我校研究生三年级学生邱晓凤、吴晓松、叶志新在博文楼四楼学术报告厅为同学们做了一场关于“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经验交流”的讲座。本次活动由科研沙龙副会长杨明哲主持,张凌博士原和卫国博士以及众多研究生共同参与本次讲座,现场气氛活跃,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伊始,杨明哲副会长对在座嘉宾以及众多研究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拉开了本次科研沙龙的序幕。
随后,邱晓凤同学以自己的毕业论文为例,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她以《基于dci模型的汉语新词语“x帝”构式研究》为题,从研究动机、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数据收集、理论框架、个案研究、数据分析、结论8个板块进行了讲解。她首先介绍了“x帝”构式的特征、前人研究的缺陷以及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然后结合所收集的366条数据,为大家阐释了数据分析的方法和原则;接着解释了dci模型理论框架,并以“影帝”作为个案研究,从语音层面、句法层面、语义层面、语用层面对汉语新词语“x帝”构式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接着,吴晓松同学以自己的论文《识解理论教学模型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证研究》为例,从6个板块介绍了论文的框架结构。首先,他从研究原理、研究目标、研究方法、论文结构等4个方面讲解了引言部分;随后,阐释了文献综述部分并分析了ebc模型在写作教学中的运行机制和作用;最后,从话题、词汇、句法、话语连贯性等多个层面对实证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之后,叶志新同学以自己的论文《基于dcm模型的汉语“x vj—什么y”构式研究》为例,和大家分享了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构思问题、选题问题等宝贵经验。她首先从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理论角度分析“x vj-什么y”,提出dcm模型分析构式的形成机制,并通过dcm模型的建立,揭示去范畴化运作过程的动因和触发点;然后,通过“x vj-什么y”变体的语义演变规律,提出“疑问——否定”渐变链,修补前人在疑问句、反问句及否定句分类问题上的不足;最后,以语料库为手段,建立了“x vj-什么y”的小型封闭语料库,且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归纳该构式的句法特征、语义演化以及语用功能。
在点评和提问环节中,张凌博士首先肯定了三位同学的学术成果,同时也为他们论文的修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分析了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的区别,并指出做学术论文一定要明确以下四点:第一,明确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二,明确解决问题的采用方法是什么;第三,明确从哪几个方面解决问题;最后要明确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原卫国博士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想,他指出做学问一定要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同时,张凌博士和原卫国博士耐心为大家解答疑惑,他们渊博的知识以及严谨的学术作风赢得了在场听众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最后,杨明哲副会长对本次讲座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至此,本次交流会在愉快而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

杨明哲主持沙龙

研究生精彩演讲

张凌博士精彩点评

讨论交流
语言哲学及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科研沙龙
文:李健萍
图:管邦迪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联系电话:023-65385238
版权所有@四川外国语大学 渝ICP备12001534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177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